▼
|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仲春,风尘仆仆的丘逢甲路过潮阳和平桥头,当他看到一通由文天祥手书题刻的碑石时,不禁下马吟哦:“莲花峰头望帝舟,双忠祠前吟古愁。日星河岳浩然气,大笔更向蚝墩留……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丘逢甲《和平里行》) 到底文天祥与和平里有何渊源呢?让丘逢甲这位晚清爱国诗人如此唏嘘不已! 这就从和平里说起吧。地处练江下游的潮阳和平,在文天祥未抵达之前,名为蚝坪,又称蚝墩。秦汉以前,潮阳腹地属海滩湿地,涨潮时就海水倒灌,广阔平原成为白茫茫的海面,只露出几处高地。蚝坪所处之地,是小北山支脉双凤岗伸进海滩的隐伏山陵。唐代,福建莆田等地渔民相继到这里开荒垦殖,并在海滩捕蚝为生,故有蚝坪之称。昔时,先民大多生活在江北的小北山麓,所以至今仍留有八幅园、高厝寮、林厝山墘、铺后山、后山园等名称。从这些名字,我们可以窥视到不同姓氏的先民在此开山耕种、定居繁衍的某些零星轨迹。 南宋末年,右丞相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州庐陵人)闻元军来犯,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因兵败江西空坑,辗转经南岭,于1278年春进入广东。在潮阳和海丰之间,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踪迹,同时进行抗元斗争和平叛安民活动。 据《潮阳县志》载,文天祥来潮阳主要到过三处地方:一是海门望帝舟;一是在潮阳东山谒拜唐代张巡、许远两位忠臣;另一在和平斩叛宋降元的潮州知府刘兴。对此,丘逢甲的《和平里行》诗开篇也有所反映。 地方志乘载,宋景炎三年,刘兴叛宋降元,盘踞潮汕一带为非作歹,文天祥率军进驻蚝坪后,在乡民配合下,将刘兴擒获斩首示众。 相传,文天祥在蚝坪时,女儿监娘曾出宋营在大树下练习剑法,回营时,挂在树上的玉扇忘记取回。乡人拾得玉扇后,将其悬挂于寨门前,好久没人冒领。后来有人认出是贵重之物,揣度应是宋帅所失,便郑重地赴宋营交还原主。文天祥感慨当地百姓“人存厚德,地气和平”,遂取谐音,挥毫将蚝坪改为“和平里”。 如今,文天祥题书的“和平里”碑(落款“宋庐陵文山文天祥题”),与“和平桥”(宋代高僧大峰建)碑,并列矗立在和平古桥头,“书法厚重奇伟,非公不能作,审为真迹”(丘逢甲语)。在丘逢甲看来,文天祥题写“和平里”,还赋有更深层意义的“和平”,那就是“何时和平真慰愿,五洲一统胡尘无”! 民间还传说,当年文天祥带领军队路过此地,干粮早己吃完,当地百姓纷纷挤出粮食,帮军队渡过难关。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往京都时,又途经和平里。期间乡民曾自发组织乡兵准备营救,结果惨遭元兵屠杀。 文天祥牺牲后,和平乡民为了纪念他,便在小北山僻壤处的秋风岭暗中设坛祭奠英灵,因惧元朝官府问罪下来,便假借造伯公庙以掩人耳目。在潮汕地区的伯公庙中,我们通常见到的牌匾不外是“神恩浩荡”、“福荫万民”之类。然而,这里却写着“万古英灵”,虽看起来与伯公身份不甚相称,却寄托了老百姓对文天祥那撼天动地故事的赞颂。 因和平人民忠君爱国,配合文天祥扺御外侮,到了明朝,洪武皇帝遂封赐和平为“忠献名乡”。现在新和社区的老寨门,乃嵌着“忠献名乡”石匾。而在和平古桥前学校内,还建有一个“忠献名乡”石亭。去年,该亭维修时,笔者应约还撰了一首藏头七律《和平古寨忠献名乡》,曰:“和风起处海迢迢,平野烟霞分外娇。古幸豪贤香奕世,寨欣德泽润千苗。忠心磁石指南宋,献墨蚝坪傍大桥。名与高僧同不朽,乡人颂节寄云霄。” 尽管文天祥在和平驻足时间很短,但其为和平更名,犹如空谷足音,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他那忧国忧民、精忠报国、英勇不屈的精神,对维护社会和国家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你是本文的第45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8、14 作 者: 马东涛 文/摄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