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村:德风仁雨播乡梓 最新 图1张

    地名印证人心古
    大井寨,古称“大井龙”,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先民在鮀浦西南面所创建的乡寨,统称大井。近代之后又分上村和下村,即大井和玉井。
    这里在西汉时,原是海水翻涌后把泥沙卷到海边上形成的沙脊,而沙脊自商朝时就开始慢慢累积叠加,北面延伸至蓬洲所城,南面曼延达潮阳文光塔一带;登高远眺如长龙卧波,宛如盘旋婉丽的蛟龙,喷云吐雾,气贯长虹,雄浑磅礴,蔚为壮观。
    南宋末年,大井的先民来到此海边滩涂,见海隅一角沙丘起伏,如金龙横卧,蓄势待飞,滩涂连片,似宝盆袒现,惹人暂驻。在大井这片处女地上,番石榴生满地,香飘四野;塭泊星布,汊港纵横,鱼虾云集,沙鸥低回;土质肥,水源足,可耕可垦,可田可园,可粮可蔬,可渔可农。于是便搭起草寮,结网捕鱼,养贝孕珠,繁衍生息。
    查《澄海县志》(康熙版)、《汕头市志》等资料,大井、玉井两个村寨自创乡至今经历了三次合分的历史沿革。两村分界大致在四社宫横过城(现时的井滨路),但田园房舍交错在一起,密不可分。合村时,由于从村头至村尾距离很大,故约以中段一带为界,称“上井”或“上村”,“下井”或“下村”。
    后大井龙依次又分为8社:即松(林、李、杨等姓居住)、竹(林、黄等姓居住)、梅(吴姓居住)、兰(林等姓居住)、仁义(黄、许等姓居住)、礼智(汤姓居住)、忠信(刘姓居住)、金砂(卢、王、陈等姓居住)。从通俗又隽永的地名内涵里,我们能够第一眼“望文生义”,看出大井人的美好愿景和良好祝愿:他们期盼大井子民像青松般凌霜欺雪,扎根石缝,意志如钢;如翠竹般谦虚劲节;似梅花般“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若芝兰般芳香高远。还必须若古之贤人一样儒雅,具有“仁义礼智忠信”之道,才能“淘尽砂砾始见金”,成为国家之才、之士、之器、之用……
    井水甘甜敬“大家”
    先贤将村寨命字“大井”,还有另一段美丽传说。大井龙以前没有自来水,村民饮水全靠挖井汲水,而挖出的水质咸浊不堪。村民用水主要靠寨里的巧媳妇们到桑浦山脚下挑,许多人只有熬成婆婆,才能丢下水担。
    相传有个大户人家的婆婆,很体恤媳妇们挑水的辛苦,于是变卖金银首饰,请工匠在村中选泉眼打井,挖出的井水汩汩潺潺,水质清淡甘醇。这可大大减轻了媳妇们的劳动负担,故寨得名“大家井”。“大家”指婆婆,后简称为“大井”。村民视此井如玉石般珍贵,所以寨子扩大部分称“玉井”。媳妇们为感谢婆婆,商定于每年大年过后较清闲的初十,为婆婆做美味佳肴,添新衣,敬祝婆婆健康长寿。这个习俗很快传遍潮汕大地,可说是古时潮汕的“婆婆节”;因此潮汕童谣有这么一句:“初九天公生,初十媳妇敬大家。”
    20年前,这口井尚存,位于大井龙双宫前巷拐弯处。遗憾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填平,杂草丛生,颓垣残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村寨的兴废、人事的变迁、时序的更迭。
    圣王天后靖风化
    由于靠近海边,大井人的图腾都与大海相关。村寨中的主要庙宇是南海圣王庙和天后宫。
    圣王庙始建于明代。相传南海圣王庙址原为一座坟墓,有一天,从南海飞来一香炉降于坟上,渔民甚异之,遂在坟上搭竹棚祭祀。时逢正月十六,传有海贼倭寇入侵,渔民家家点灯齐抗倭寇,倭寇见势不妙仓皇逃窜。渔民皆传是圣王显灵佑民平安,始得名南海圣王庙。后形成村里8个社在每年正月十六轮值游灯的民俗,用全猪全羊祭拜南海圣王,以颂其德。
    而天后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壬子年间,屋脊镶有古代戏剧人物和花鸟等嵌瓷泥塑,多姿多彩,栩栩如生,室内为五瓜抬梁式木结构,拜亭木雕精美,宫门有对联:天恩洪播千秋仰;后德巍峨万代尊。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诞辰日,村中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如祭拜、建醮、潮剧演出等,各地香客纷纷前来朝拜,热闹非凡。最热闹、最有特色的是“会兄弟”的祭祀活动,盛况空前。

你是本文的第41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8、16
作 者: 谢昇秀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