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社会公益 献身慈善事业——郑午楼与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 最新 图1张

    1946年,一场大饥荒席卷粤桂湘等中国南方,上千万人因饥饿死亡,潮汕是此次饥荒重灾区之一。祖国粮荒危机引起海外华侨,尤其是暹罗(即泰国)华侨的关注和担忧。为此,他们积极筹建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简称救荒会),筹集米粮,开展国际救灾援助。救灾成功开展,泰国侨领郑午楼功不可没。
    谦谦君子,行仁乐善
    郑午楼,泰国银行家、实业家和慈善家。其父郑子彬是爱国侨领,泰国中华商会和潮州会馆创建人之一。孙中山在南洋宣传革命时,郑子彬毅然加入同盟会,募捐集资,支持革命事业。抗战爆发后,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参与发起“全国劝募公会暹罗分会”,发动侨胞投入抗日救亡中,但因此得罪日本人,不得已避居泰国内地。
    郑午楼自小聪慧,在父亲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耳濡目染下,不仅学习经营企业,积累丰富管理经验,更学习父亲爱国爱乡,助人为乐精神,因此,他虽未曾在家乡生活,却时刻关心家乡及祖国发展。在泰国成长的他,关心社会公益,献身慈善事业,23岁便担任泰国报德善堂董事长。
    1944年,郑子彬忧愤成疾,撒手人寰。郑午楼秉承父训,爱国爱乡,热心公益,开创郑氏家业新高峰。父亲所留下的基业及人脉资源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础。
    1950年,郑午楼与友人合资创办京华银行,在其精心经营下,成为泰国银行界巨擘。郑家还继续经营保险业和酒业,成为行业翘楚。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二战后,郑午楼继续苦心经营报德善堂,将善堂附设医院建设成现代化综合医院;成立慈善基金会,为贫困学子颁发助学金;积极捐款筹款筹办华侨崇圣大学,促进中泰文化交流。郑午楼在泰国享有崇高威望与声誉,被当地华人誉为“天南一柱”。
    战后筹建救荒会,赈济祖国粮荒是他一生事业功绩之荦荦大者。
    临危受命,力挑大梁
    二战结束后,神州大地一片荒凉,长期战乱和天灾导致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民众常有饥馑之忧,亟待战后恢复与重建。然而,1946年一场旱灾打破了脆弱的平衡,此时内战一触即发,终酿成这场遍及粤湘闽桂等广大南方的大饥荒,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祖国和家乡的粮荒危机引起海外华人的关注和同情,广东省主席罗卓英以广东省名义向旅居暹罗的华侨发出救援信,请求各华侨侨团成立救荒会,救援家乡粮荒。
    但此时泰国侨界面临着危机。在二战期间,泰国銮披汶政府投降日本,以同化为目标掀起反华排华运动,驱逐和拘捕不少华人领袖,尽管战后有所改变,但华侨的社团活动仍受影响,特别是泰国中华商会会长陈守明在战后被暗杀,泰国侨界风雨飘摇,谣言四起,许多老一辈侨领拒绝担任社团公职,侨团组织工作陷入困境,几近停止活动。
    此时,年轻侨领如苏君谦、郑午楼等临危受命,挑起重担,在重建潮州会馆、组建和领导救荒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未卷入动荡时局漩涡中,他们在战后赢得众人信赖,苏君谦被推举为潮州会馆主席,郑午楼仍担任报德善堂董事长,两位年轻侨领出色表现赢得众人肯定。在巩固潮州会馆同时,由潮州会馆牵头,召集其他侨团会馆开展救荒工作,由于郑午楼对社会救济事业富有经验,被众人推举担任救荒会主席,领导这一全侨性救济机构,进行救灾工作。
    救荒会工作困难重重,第一个困难在于向政府申请募捐,募捐金额高达两千万泰铢,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局研究后认为不应把大笔资金移用外国。在此关头,郑午楼凭借父亲与内务部长昭坤诗·社那的交情,赢得列席内务部会议的机会,从佛教教义与敦睦邻邦立场出发,痛陈利害,终获通过。
    获得政府募捐批准后,救荒会迅速展开募捐行动。募捐行动得到各大华文报纸鼎力合作和大力宣传,赢得民众尤其是泰国华侨的认可。郑午楼还请存心善堂理事辛扬人来暹罗,陈述家乡灾情,博得众多华侨的同情和关注。此前救荒会及其成立的148个“促进内地分会委员会”组织筹建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分会的建立扩大了各地救灾社会网络,动员更多华侨参与救灾,在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募捐行动,包括义卖、义演、义展、义赛、“七·七”纪念日献金等形式募集到爱心款项,“一碗米运动”更是集腋成裘,为救荒会增加8000袋大米。几近一年时间,终于募集到赈灾资金。
    另一个困难是如何运输救济粮到中国,船只运输不但成本高昂,还要经过联合国审批、统筹统配,以及东南亚统帅的同意,无疑增加运输成本。经过层层申请和调查,联合国和东南亚统帅终于批准此次救济计划,并在广东省主席罗卓英和郑午楼等周旋下,联合国免费派出15条船,赠予30万米袋,成功解决救济粮运输问题。
    但救荒会工作仍并非一帆风顺,国内政局不稳,官员贪污救济米变卖时有发生,一时非议四起,装卸大米的劳工因此罢工,郑午楼不断出面调停,以人格和性命担保救荒会工作不受国内局势影响,才使装卸大米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为防止舞弊发生,他亲率监赈团到国内视察工作开展,一方面监督救济米发放,另一方面为家乡争取更多救济粮分配份额,以不负泰国众多潮人华侨的爱乡之情。监赈团的监督工作卓有成效,保证了救荒会工作的继续开展。
    持续两年的救荒工作为渡过灾荒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捐款限额已到,加上灾区情况有所好转,为防止救荒会被利用,郑午楼坚决要求解散救荒会,还出资印刷编纂征信录,用以向社会报告救荒会募捐款项的使用情况。
    此次救荒会领导的救济工作共计募捐1741万泰铢,共支援大米33777吨,在泰国救灾史上绝无仅有,赢得了国际和祖国的认可赞扬,联合国和国家纷纷发来感谢电函与奖旗,证明了救荒会工作的成功。
    斯人已逝,功绩永铭
    时光荏苒,1946年南方大饥荒已悄然过去70年,但郑午楼所领导救荒会的功绩却值得我们铭记。正是在他领导下,救荒会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对战后善后救济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救灾工作,凝聚起泰国华侨爱国热情,激发华侨通力合作的精神,增强泰国华侨重建侨团组织的信心,巩固各大会馆的社会地位。
    2007年,华侨巨子郑午楼因病在泰国曼谷逝世,各界致以沉重悼念。斯人虽逝,但他所领导的救荒会救灾工作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当下,如何开展国际主义援助合作,仍需我们努力挖掘。

你是本文的第84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2、18
作 者: 倪晓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