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拙作《汕头影踪》出版后,数位师长对书中礐石宫鞋石消失的情况提出了纠正。宫鞋石大概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消失的,因为宫鞋石是海蚀岩,量少质差,不可用于牛田洋复堤。牛田洋复堤主要是筑土堤,堤基及水闸用的是大块灰岗岩,就近在桑浦山一带取石,即使到礐石取石,当时很大的“苏安石场”就在山边,非常方便,因之宫鞋石的变迁与重建牛田洋没关系。 作为一处曾经知名的景观,宫鞋石的消失令人感慨不已,幸好近期新见三帧宫鞋石旧照,让我们重睹景观的当年容貌。 第一帧宫鞋石照片约摄于1870年,是汕头埠较早传世照片之一,系香港摄影师黎芳所摄(图①:宫鞋石上所摄照片,黎芳摄,贝内特藏)。在这张照片中,黎芳站在宫鞋石上向礐石山拍摄,当时汕头开埠不久,山边仅有稀稀松松的几处房子,其中一处写着“Black smith”,应该是外国人开办的打铁厂。在照片的英文说明文字中,黎芳对照礐石的地理环境作了简单介绍。 黎芳祖籍广东高明,太平天国时期到香港。1865年到1867年间曾在香港西尔维拉照相馆工作。1870年左右,黎芳创办阿芳照相馆。当时的中国照相馆以拍摄室内人像,尤其是名片小照为主,阿芳照相馆也如是。但黎芳在拍摄人像外,还拍摄了很多风景照,这让外国摄影师感到压力很大。阿芳照相馆里陈列着各种摄影艺术作品,以及精美的微缩像和油画,馆内布景及道具都紧跟潮流。阿芳照相馆的业务范围广泛,能拍摄各种尺寸的照片,提供户外拍摄,销售黎芳拍摄的香港、澳门、广州、汕头、福州及中国其他通商口岸和风景照片,并为照片提供从名片小照扩至真人大小的放大业务和绘彩。 黎芳是19世纪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摄影师之一,他经营的阿芳照相馆在西方人中很有声誉,就连他的竞争对手汤姆逊也对他另眼相看:“阿芳热爱大自然和美景,很多照片很精美,技术娴熟,拍摄角度考究。” 第二帧宫鞋石照片摄于1950年代,是礐石系列风景照片中的一张。1950年代,地方政府重视礐石风景区的建设。1952年春,汕头市政府组织群众绿化礐石山,大面积种植马尾松。1956、1957年间发动数万群众植树造林,至1957年底,共植树650余万株。1958年至1960年,广东省和汕头市先后拨款73万元,先后建成5大景区、18景点和水库、湖泊、亭台、岩洞和旅游服务点等,这批照片应是拍摄于此时。(图②:1950年代的宫鞋石照片,陈嘉顺藏) 照片中的宫鞋石,还孤悬海中,除了是一处景观外,也是周围渔民捕捞红肉的上佳场所。红肉是贝类海产品,壳质脆而薄,卵圆形,常栖于较平静的港湾、浅海潮间带的泥底。汕头湾、三百门、海山一带海滩涂分布最多,四季繁殖。它们生活在潮间带和浅海的泥底,喜欢群栖,密度极大。经过盐水焖煮的红肉是潮汕地区大众化的食品。潮阳桑田一带的渔民早就开始在这一带养殖、捕捞红肉。1953年汕头湾红肉养殖面积达3.1万亩,产量5859吨,其中尤以宫鞋石附近出产最丰。看着这张照片,让人联想起渔民满载红肉而归的场景。 第三帧宫鞋石照片名为《石宫鞋石秋景》,出现在汕头文化用品社1965年出产的塑料皮笔记本彩色插页中,虽然当年的印刷质量不高,但却是宫鞋石难得的彩色照片。照片中,宫鞋石已架有石桥与岸边相联,岸边绿叶婆娑,红男绿女,三三两两,漫步海滨,可沿着石壁登上石的最高处。而石边小舟停泊、架网捕鱼,远处背景是汕头湾北岸的建筑,生气盎然。(图③:宫鞋石秋景,陈嘉顺藏) 沧海桑田,宫鞋石景观早已消失,惟有旧影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思。行文至此,想起已故潮汕知名学者蔡起贤先生《礐石风景区》组诗,聊为小文之结,其句是: 叠石偶然作鞋形,为带宫衔获罪名。 当年人若呼草履,应无灾难到太平。 填海不知妨生态,炸石无非博好名。 潮汕山水苦亦甚,处处曾遭林监丞。
|
你是本文的第65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1、21 作 者: 陈嘉顺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