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马路:一个“马”字饱含百年沧桑 最新 图1张

    汕头埠有一条东西横贯的马路,称之为外马路。现今外马路发端于育善街尾海旁,横贯整个汕头埠,抵达崎碌后到聿怀中学为终止。如果以现在角度看,外马路并不长,步行约半个多小时便可走一遍。然而外马路实际上是汕头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条以“路”为尾缀的马路,可以说也是汕头第一条路,看似简单的名字背后,隐藏了很多历史旧闻。
    外马路的由来:崎碌路西拓至汕头埠
    汕头老市区实际上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沙汕头埠和崎碌两个部分,而外马路在清光绪早期并没有贯通上述两个区域,当时大部分人习惯称崎碌地区沿海的道路为“崎碌路”。这一点实际上在很多光绪晚期由美璋照相馆等发行的汕头风光明信片可以看出,外国人将当时的外马路翻译为“Kialat Road”,意思也正是崎碌路,但是从另外一些有备注中文的明信片上,“Kialat road”则翻译为崎碌马路,或者有些对应的英文则为“Road to Kialat”,从字面上看,崎碌已经逐渐不是整一条路的名字,而被外国人视为“通向崎碌的路”,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当时的崎碌路已经被延长了,不再仅仅贯通整个崎碌地区,还延长到沙汕头埠地带。外国人一开始之所以只能够聚居在崎碌或者石等地区,是因为在今升平路头有沙汕头汛(清代驻汕头军营),从沙汕头汛以西地带属于清代澄海县管辖内的汕头埠,沙汕头汛以东一直到新湖村、陵海村边为崎碌。出于“华夷有别”的思想,一开始西方领事馆以及各类外国人寓所,基本上都选择在崎碌修建。虽然目前资料看清廷并无明文规定,但很显然外国人大部分选择在崎碌聚居,多少迫于清廷的压力,也可能是出于惧怕汕头埠内华人势力,在崎碌聚居,不仅僻静,也可以抱团而居,一旦出现事情可以互相响应。但是随着清代汕头埠的发展,特别是以福音医院(今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前身)、日商台湾银行进驻汕头埠为标志,在华洋杂处的大背景下,崎碌和汕头埠的往来更加密切,崎碌路西拓也在光绪晚年逐步实现。
    汕头第一条路,被命名为“马路”
    从目前的资料看,崎碌路西拓到汕头埠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当时开明电灯公司、汕头自来水公司这些商办企业尚未成形发展,但潮汕铁路已经竣工。新拓展完成的崎碌路,由于不仅覆盖崎碌地区,所以不再命名为崎碌路,而改了一个新的名字:“马路”。马路和汕头老市地区的“行街”一样,只有两个字。在汕头埠乃至于其他中国城市,小一点的道路则为“巷”,大一些则为“街”。可见,当时汕头埠的确没有其他以“路”为尾缀的街路,所以简单扼要的“马路”成为了新街路的名字。
    为何新的道路命名为“马路”,而不是其他的名字?像汕头这一类晚清开埠的城市,的确在晚清时期也出现了各类以“路”为尾缀的街道名。前人考证其他城市“马路”二字由来,认为是苏格兰一道路设计师姓氏之简称,为“马卡丹路”的简称。但从汕头这一条“马路”的形成看,显然并非如此。笔者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后由日本人绘制的汕头地图上看,“马路”上标记的是罗马字母“MA LO”,这显然是潮汕读音转译的,如果是出自某个西方设计师的名号,必然注释英文以区分。所以,崎碌路西拓后,命名新路为“马路”,也是由汕头埠的华人所为。
    马球场与“番仔球楼”:外马路边打马球
    而“马路”此名的由来,实际上在这一幅地图也能发现一些线索。在此地图上,标记“Bank of Taiwan”(台湾银行)的右侧,有一处地方标记为“Polo Ground”(马球场)的地方,粗略看其四至大体为东至台湾右巷,西至至安街,南至外马路,北至顺昌街,今国平路南段、打石街、打锡街片区、衣锦坊等街巷都被囊括其中。
    马球,实际上是发源于中国,唐代的“击鞠”正是其原型,但传入中亚和印度等地后,中国便逐渐不再打马球。反而是英国殖民者到印度阿萨姆邦等北部山区后,发现当地印度人喜好打马球,英国驻印度军官认为,马球运动有趣,也有利于提高士兵骑术,随后又在19世纪的60年代将马球运动传入到英国。
    从马球场的标记可发现,当时汕头埠一带的外国人喜好打马球,这也是在外马路天主教楼处原汕头宾馆被称之为“番仔球楼”的原因。闽南语中将外国人称之为“番仔”,但将天主教楼旁边的建筑物称为“番仔球楼”,而不是“番仔楼”,原因也在于当时的外国人喜欢打马球,马球在当时汕头人看来是舶来品了,所以就称为“番仔球”,马球场就是“番仔球埔”,而他们所聚集的场所“番仔球楼”,地图上标记为“Kia-lat Club”(崎碌俱乐部),其实就是洋商大班(管理人员)的马球俱乐部。    
    所以,崎碌路西拓到汕头埠后,洋商贵族们可以骑着马方便地抵达马球场运动,汕头埠早期街巷狭窄不便骑马,而马匹饲养昂贵,马也就自然变成了晚清汕头埠上外国人的标志。因此,马的往来给了这条路一个理所当然的名字,那就是“马路”。当然,其他开埠的港口也纷纷出现马路,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大部分港口之前都没有比较大的道路,修好大的道路后,马匹在晚清还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所以马路也就成为大街道的通称。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条马路位于何处,从当时的汕头明信片上也会特意标记“崎碌马路”作为区分,不过在日本人于晚清所绘制的地图上看,“马路”的确是外马路之前的正式称谓。
    外马路名字演变小史:
    大马路:晚清时期命名的“马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日本人所绘制的汕头地图上,已经称其为“Tai Ma Lo”,从读音上看,当时“马路”已经改名为“大马路”。“大马路”旁边的马球场已经相对缩小了很多,而崎碌俱乐部的英文标记也消失了,估计光绪晚年后,外国人也逐渐没有在汕头打马球了,原来的马球场也演变为现在国平路南段东西两侧的打锡街、打石街片区。
    外马路:而随着崎碌的内马路修建,为了区分内马路,则把“大马路”改名为“外马路”。
    中正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汕头当局为了奉承蒋中正,将外马路改名为“中正路”,不过“中正路”的路名用得不久,解放后外马路又重新恢复为原来的名字。
    东方红大道:外马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东方红大道”,后来又恢复为外马路旧名。
    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外马路仍然是汕头最长的一条主干道,而随着汕头新城市开发,这一条当初是走马崎碌的洋人道路,最终也变成百年汕头开埠史的一处见证,一个“马”字饱含了百年沧桑。

你是本文的第66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3、15
作 者: 许壁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