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志·交通志》称:“……至是年秋,乃有潮汕铁路之兴筑。入民国后,汕樟轻便铁路、汕潮电车铁路相继举办,颇极一时之盛,惜迭遭地方变故,今均荡然无存矣。”汕樟轻便铁路的创建人是潮商杨俊如。 杨俊如,又名汤贤,字国藩,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生于潮州府大埔县百堠乡百子墟书房里。 民国初年,杨俊如回到故乡,欲为家乡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当时汕头与澄海之间仍是崎岖小道,且地处韩江入海口,汕头至樟林之间短短30公里便有新津河、外砂河、莲阳河和东里河4条韩江支流,交通十分不便。杨俊如见此情形,认为建筑一条连接汕头与澄海重要港口樟林的轻便铁路,将大大方便两地的交通,带旺两地的生意,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便联络同乡萧亦秋等海内外亲友,以股份形式,集资22.5万银元,其中南洋侨资占60%至70%,着手修建铁路。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汕樟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汕头成立,杨俊如任总经理。次年正式破土动工,民国七年至下埔段通车,民国九年延至外砂河边。 据当时出版的《岭东概况》一书中《汕樟轻便铁路一览》介绍,汕樟轻便铁路路轨采用台湾购进的小铁轨,宽度19.5英寸,铁轨重量12磅,枕木用松木或杂木。初时共有轻便车140辆,其中普通车可坐4人,票价1角5分,另有特别车,只供两人乘坐,票价3角。轻便车没有车厢,座位用藤竹等制成,形状与轿子相类,安放在四轮台车上,后有两根斜木棍,上面钉着一条横木,由两个车夫手按横木,人力推动车走。轻便车开动时,由两个车夫推动车辆前进,当车走得快时,车夫便利用车走的惯性,站上车板的后边片刻,车走较慢时,车夫又下车来推动,循环往复。这种车不论是运载货物还是乘坐均比走路方便,价格也不贵,所以初期沿途乘客甚多,生意兴隆,获利甚巨,成为民国时期汕头市区热闹繁荣的产物。鼎盛时的汕樟轻便车铁路公司有轻便车箱共200辆,推车工人约180名,甚至有“卖票收入的光洋堆在地上状如小山”的说法。 然而好景不长,灾祸兵燹接连袭来。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着潮汕地区,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潮汕七日红等战事纷至沓来,各派势力占领汕头后,皆要求轻便铁路公司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全线通车后仅仅经营了2年时间,公司已是负债累累。内外交困,重病缠身的杨俊如走投无路,于1925年被迫自杀。 杨俊如去世后,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由于经营不善,入不敷出,至1929年因经理舞弊,公司将铁路抵押给日本人办的台湾银行。随着汕头发展繁华,澄海到汕头经商者日益增多,轻便铁路已不足以应对客流,公元1928年,汕樟公路正式投建,1932年通车,轻便铁路客源日稀,仅以货运勉强维持。1933年8月,汕头市政府以市区内不宜设立车站为由,着令汕头站迁至郊外,又因车轨横越中山公园前,阻碍交通,被限令拆除。轻便铁路几被遗弃,无人看护的枕木铁轨自然朽烂。迨至1939年日军入侵华南,汕头行将沦陷,为阻碍日军推进,南京政府下令将潮汕铁路与汕樟轻便铁路全线拆毁。汕樟轻便铁路也如它的主人一般,在风雨飘摇中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如今铁路已无存,随着城市改建和老一辈离去,“轻便车头”这个地名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仅仅留下“汕樟路”的地名还记载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