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虽名叫“樟林”,却曾在近代长达一百多年的岁月里,不见一棵樟树。小时候,我曾问爷爷,我们不见樟树的家乡为何名叫“樟林”?爷爷说,他的爷爷告诉他,从前,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满坡遍野长着樟树,地以物名,家乡便名之为“樟林”。 家乡虽不见樟树,上世纪60年代,在郑厝祠斜对面的河沟墘,却有一家用樟树的木材加工水车的作坊。每回从这家作坊前经过,老远就能够闻到一阵阵浓郁的香味,那是樟木散发出来的特有芳香。樟树的木质黄中带点淡红,纹理细密。用它做成的水车,不怕日晒水浸,也不怕虫蛀鼠咬,使用寿命特长。我们读小学时,手工课做手工,老师要求我们买来樟树的片状薄板(这种薄板凡加工水车的作坊都有售),先用铅笔在板上画图案,然后用一把装着锯丝的弓状小锯子,将画好的图案锯下来,再用胶水粘合拼装成小巧玲珑的工艺品。 我虽闻过樟树的芳香,也知道它某种特殊的作用,然自少年至青年,自青年至中年,我却不曾亲眼见过活着的樟树。直到1995年,已是壮年的我,一次出差江西,才在一个叫“樟树”的地方见到令我魂牵梦绕的樟树。“樟树” 是一个县级市,樟树是他们的市树。所到之处,马路两旁都种着樟树。时令已是隆冬季节,但一棵棵高耸挺拔的樟树仍绿满枝头。我有一种他乡遇到知己的激动! 从江西回家后,我一直在寻思:故乡的樟树哪里去了?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拜访吾邑名贤李绍雄老师。李老师对潮汕文化深有研究,写过《樟林沧桑录》一书。他告诉我,清康熙年间,清廷对东南沿海实行消极的防范措施,命自南京至广东,凡距海岸线40华里之城市及村庄,悉行拆毁,百姓迁徙内地。经过康熙元年、康熙三年、康熙五年三次拆迁,樟林也和澄海其他地方一样,变成一片荒无人烟的废墟。 没有樟树的樟林总教人觉得名不正、言不顺,一直困扰着故乡海内外的子民。直到新千禧年之际,樟林终于见到“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樟树了! 2000年清明节前夕,旅泰樟东同乡会正、副会长蓝健龄、陈耀群两位先生率团回故里省亲。这一次,他们还带来众侨胞的嘱托,要在家乡遍种樟树,让樟林这座百载侨乡名正言顺!4月5日,这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蓝健龄和陈耀群一行在东里镇有关部门和各届群众代表的配合下,在东里古港路水渠边、樟西路和樟林古港,种下近千株樟树苗。那一天,好多群众闻讯赶来帮忙,欢声笑语响彻古港上空……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新千禧年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大树了。站在古港路和樟西路的交汇处往东望去,古港路北侧靠水渠处,由清一色的樟树构成的绿化带,绵延一二公里,似一条绿色长廊。 樟树,常绿乔木,高可达10余米,春日满树繁花,花形细小,浅绿色,散逸出淡淡的香味。到了初夏,树上挂满一颗颗小小的绿色果实。整整一个漫长的夏天,果实也不见变大,就这么绿着,直到冬天,才变成紫黑色,在阳光里闪耀着玉石般的光泽。 樟树全身都是宝。它的木材可以加工成水车、木船、衣柜等生产工具和居家用品,而它的根、枝、叶则可以提炼樟树油。炼油后的渣也是宝,俗称臭丸,将它放在衣柜里,可防蟑螂和蠹虫。 当然,樟树的好处远不止上面这些。我们还是从古港路那条绿色长廊接着说下去。自从樟树成林之后,这条长近两公里、宽七八米的绿化带便成为小鸟的天堂,也成为樟东百姓的乐园。这里有树有水,空气清新;春有花香,夏有蝉声。有热心群众买来石桌石椅,请人安置于水渠旁的树荫下,便俨然成公园一隅。每天清晨,樟树下,人影憧憧,笑语欢声,跳舞的跳舞,做操的做操;而华灯初上,人们更喜欢来这里散步、健身。每个周六的晚上,在古港路中段的树荫里,便传来悠扬悦耳的丝竹之声,但见樟树下,灯光人影,热热闹闹。原来,樟东一群潮剧发烧友正在举行一周一次的聚会。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想起当年的种树人。 樟树,不但承载着故乡的岁月记忆,也记载着故乡当代的一段传奇。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