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小公园开埠区“三环三线”保育活化工作正在全面铺开。小公园开埠区,是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中心的街区,在上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由安平路、国平路、升平路等几条马路构成,呈扇形放射状分布。 国平路就是这几条放射状道路其中之一,据《汕头地名志》介绍:“国平路,支路,北起镇平路,南止外马路,全长455米,宽12.2-16.9米……1925年铺筑。1968年一度改名红阳路,1975年复称今名……路南段有小公园,为市区繁华商业街道和南北向干道之一。”从外马路口进入国平路,各具建筑特色的骑楼尽收眼底。在上世纪30年代,国平路南段和北段是整个小公园片区最热闹的地方,尤其是北段,有酒楼、戏院、日杂百货等行铺,一直延伸到镇平路。白天人来人往,穿梭不息;夜晚也不减市民逛街、购物、吃喝、听戏的乐趣。在这条繁华商业街上,有多处老商号、老建筑令老一辈汕头人念念不忘。十余年前,原在国平路开店经营小商品的张叔得知我喜欢写写老市区,就将他最为熟悉的国平路每座建筑画在纸上,并标上铺号,为我了解国平路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沿着外马路转入国平路,耸立在路口的是一座半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骑楼,它就是昔年的西南通酒楼。建筑的窗门为粤东式骑楼的雕饰,四层阳台镂空栏杆,虚实对比强烈。它建于上世纪20年代。抗战前夕是汕头较有名气的28家酒楼之一,经营旅馆食宿,一二层餐饮,三四层住宿。1946年1月,由泰国潮籍侨领郑午楼投资创办的西南通汕头旅社就在这座楼挂牌开业。当时潮汕各县市民众要“过番”,都是通过西南通买船票搭大火轮,前往南洋各地。1951年,西南通挂上了“汕头华侨服务社”牌子,主要安排侨务接待的宾客,并由地方政府接管,1953年将西南通与华厦、陶芳、金台酒楼归并入地方国营汕头华侨服务社,西南通是主要接待服务基地和办公场所,依然是一二层餐饮,三四层住宿。有华侨来汕头,基本上都安排在这里住宿,同时也承担一些政府重要会议的接侍工作。1963年改为汕头专区华侨服务社国平路分社,后来并入汕头中国旅行社。“西南通”楼下的“爱西干面”店是由大埔人卢氏在上世纪30年代创办的,原临时摊档就设在“西南通”斜对面的步道上,专营芝麻干面及月劳饺。1945年汕头光复后,卢氏租下现址铺面,正式以“爱西饺面店”经营“爱西干面”。 在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等五个路口的交汇处就是中山纪念亭(俗称“小公园亭”),占据了小公园片区的中心位置,国平路的繁华也离不开小公园亭的点缀。与小公园亭遥遥相望的是国平路31号的纺织品大楼,这座五层的骑楼建筑外观颇有特色,为后现代简洁立面。上世纪30年代落成后挂出的招牌是“飘芳园酒楼”,是汕头较有名气的酒楼之一。后由永安公司接手,改为“永安百货”。1947年被商人马增泰购买,辟为“立生布行”,成立经营布业的花纱布公司,拥有该行业最大的营业场地。基于此,汕头布业同业公会办事处也设在这里。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汕头国营纺织品公司,“立生布行”更名为“纺织品大楼”,专卖针织品,成为汕头市的纺织品供应中心。60年代中期,纺织品大楼改称“丰棉商场”。 今国平路39号是飘香小食店,原址是创建于1870年的东墩乡徐氏敦和公祠,它是汕头开埠最早的四大祠堂之一,1916年改为“一本堂”。1928年,在拓宽国平路的市政建设中,一本堂宗祠前座门厅必须割让出大部分,时任汕头总商会会长徐子青倡议并主持祠堂改建,改建了门亭。其粗大的桁架和石立柱,是老城区建筑物中少有的,火型山墙展现出潮汕宗祠的特点。后来,又将原来祠前书屋改建成楼肆二楹,做为祠产出租。期间曾为澄海县第九区徐氏高等小学,解放后至公私合营前是汕头私立觉世小学分校。1956年,经汕头市政府倡议,由副市长李少霖牵头,在徐家祠处开设飘香小食店。市饮服公司召集当时汕头市著名的小吃制作师傅,包括“潮成号”小吃店始创栗只桃粿的林剑秋、杨潮贤、西天巷蚝烙”的姚和义、制作虾米桃粿的林木坤、“蔡七记粽球”的蔡加棋、陈意琴等人加盟,经营的小吃有蚝烙、桃粿、鲎粿、粽球等20多个品种,老字号延至今日。 位于国平路103号的大观园戏院,由潮阳人李茂源集资始建于1929年,1934年落成营业。整座建筑为贝灰结构,有1389个座位,舞台宽敞,戏院的座位分楼上楼下两层,均呈梯形向两边放射,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固定戏曲剧场。1955年扩建,建造一个后花园,供观众小憩。“文革”期间,戏院改名为人民戏院,1986年复名。后因建筑陈旧、舞台严重损坏,上世纪90年代停止团体演出,2010年被拆除,留下来的只是满满的记忆。 在这条繁华商业街道上,叫上名的商号很多。综合张叔的手记和查阅资料,汕头建市之后至上世纪30年代,这条路共有酒楼、茶店、饭馆30余家。其中在国平路112号,大观园对面的桂芳园酒楼(曾为102号),四层骑楼建筑颇具特色,为中西结合、雕饰繁复的“粤东式”骑楼。二楼有六扇落地窗,三楼阳台栏杆造型精致,四楼女儿墙中间有拱形碑亭式匾额,从其造型及窗饰可见昔日雍容气派。解放后,该处楼下曾为汕头乐器厂门市部。桃园酒楼是典型的商业骑楼建筑,是小公园片区酒楼建筑的重要代表,它位于国平路与旧公园前路的交汇点,即旧公园前路42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红阳区医院属下的诊所,目前为安山茶行,是将潮汕传统工艺特点与洋楼形式糅合为一体的多元复合骑楼。怡茂小食店位于国平路行街街口,专卖鱼粥和月劳粕粥、猪肉粥。国平路81号李名升饺面店是30年前才在这里开店的,饺面店创立于1954年,店主李名升,自16岁时就跟随父亲在月眉桥头搭篷棚卖猪肉丸,学会一手制作猪肉丸的手艺。上世纪50年代,李名升卖猪肉丸也卖粿条面。1985年,李名升将饺面店移至“大观园”处。此外,在国平路上,还有一间潮属菜馆“醉月楼”,一间由陆丰人庄应江经营的庄成发酒楼以及金龙酒楼(国平路2路公交车总站旁边)等。 其它行业也纷纷占据国平路这处风水宝地。9号是始创于1923年的“老字号”价仁照相馆,老板是揭西河婆人张价仁,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摄影师,1965年后改名为向阳摄影室,如今还在营业中。10号是汕头市佛教协会会址,1933年,居士罗岷山、前清末科举进士范家驹等13人在此创建居士林,作为居士研修佛学之所。15号是上海杨氏化学治疗研究所汕头分销处,专卖各种外用药。20号是大地照相室。24号是朝晖旅社。27号是汕头市市立银行,属于市立公库的性质。31号是新华书店,解放后才开设。32号是东升旅社。35号是经营百货的郑如美商号。40号是美丽理发店。45号是金记剧装店,解放后地方政府将几家私人作坊公私合营组成汕头市剧装工艺厂,生产或制造戏剧服装。52号是正成绸庄,经营绸缎布匹。54号是新容理发店。62号是公兴印务局。69号是经营百货的大同商铺。90号是戏布袋凉水铺,店主卢坚裕昔年走乡串户,边唱戏边卖凉茶。解放后在老市区经营中药汤铺,1982年移至国平路现址。93号通茂号,经营家用五金。119号是天然照相馆,后改名为新艺。(上述的地址因后来重新编门牌号,可能有异) 70年前曾在打石街居住多年的肖先生回忆说,当年的国平路日夜都很“闹热”,商铺一间连接一间,除了上述已介绍的商号之外,打石街口的店号主人制作舞狮道具手艺高超,厝边头尾都叫他“虎狮伯”。价仁照相馆旁还有一家经营三星蓄电池的商号和一个《先声报》报摊,做奴仔时每天都会被大人使唤去买报。 如今的老街,沐浴在创文的春风中,国平路上沿路的老建筑,正在全面保育、修缮,相信不久将重现当年骑楼风貌,城市记忆将在这里回放,“小公园”名片也将重回老街。
|
你是本文的第60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4、17 作 者: 陈楚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