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1860)汕头开埠,对外贸易日渐繁盛。但在清廷官员眼中,汕头埠也只是一个地处偏远,属于澄海县鮀浦司管辖之下的一个港口。汕头埠和澄海县的关系,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就如现在的广澳港区之于汕头市的地位。这从清廷在汕头埠官员行署的设置上可以看出。
    汕头开埠后,最先是没有设立官员行署的。而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外国领事官与道台同品。因此汕头埠的外国领事既瞧不起澄海县的七品县官,更瞧不起九品的鮀浦司巡检,一遇洋行有事争执,就要到潮州府城找道台解决。而潮州府城人民“与英夷为仇雠”,不让洋人进城。惠潮嘉巡道不得不报请广东巡抚,于同治六年(1867)拨白银8000两,在汕头建筑惠潮嘉兵备道行署,但道台多数时间还是在潮州城内“上班”,汕头的行署也就形同虚设。同治九年(1870),为专门处理入洋教的教民问题,又设立汕头洋务公所,附于巡道行署当中。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12月,为加强对汕头埠的管理,才又增设巡警总局。
    以上就是民国之前清廷对汕头实行统治与管理的基本情况。由此可见,汕头的政治地位在清廷眼里只是一个对外贸易的商埠而已。也正因为如此,在清廷的官方文件和官书中,对汕头埠的描述多为一笔带过。
    而汕头自开埠之日起,位于汕头的潮海关就为外国人所把持。1859年,清政府派英国人李国泰为全国海关总署总税务司,1860年,李国泰派英国人华为士任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可以说清政府的海关大权从中央到地方全部旁落入洋人手里。而外籍税务司控制下的各地海关自1864年起,开始逐年编制年度贸易报告。从1882年至1931年的五十年间,各地海关还另外按总税务司的要求,以十年为一期,连续编写了五个《海关十年报告》,举凡所在地区十年期间的工业、农业、矿产、水陆交通、邮电设施、港口助航设备、金融货币、物价工资、文化教育、人口数字、移民进出、自然灾害、医疗卫生、市政建设以及政治、军事动态等等,都在调查记述之列。
    汕头埠一方面是政治地位不高,清廷官方的资料少,一方面是洋人以商埠为中心密集在此周遭活动,并撰写有专门的调查报告。因此《潮海关十年报告》成为研究清末汕头埠的重要资料之一。其对汕头埠一些重要事件的描述就比清廷的官方文书详尽、生动得多。下以1891年台风为例:
    清光绪《海阳县志》载:“(光绪)十七年(1891)六七两月飓风,八月(农历)飓风尤甚,拔木飞瓦,各乡都秋稼大损。”寥寥数语,可谓惜墨如金。
    而《1882—1891年潮海关十年报告》的记叙就具体生动得多了:“……特大狂风又于1891年9月23日再度出现。飓风肆虐从上午8时持续到下午2时,气压降至29.08。在大风中,荷兰的Barneo号和英国的Narshan号两艘轮船虽然极力挣扎,仍被吹至泥湾(汕头对面的石海滩)搁浅;而中国的Scechee号汽艇也被刮到石采石场附近碰礁,幸船员已安全撤离。最后这三艘船都安全脱险,英、荷两艘远洋轮由于搁浅的底部比较松软,船体均未损坏。较为不幸的是练糖公司的汽艇Gazelle号撞到石的堤坝上裂为碎片。本地船只破坏面更广。在汕头以西沿岸和石,大批遭难的民船、驳船与舢舨四处漂横。在狂风袭击下,岸上的新旧房屋也无一幸免:瓦片和百叶窗被扫落,围栏被夷平,树木连根拔起,庭园成为废墟。值得庆幸的是,死亡人数很少。许多中国水手和舢舨船夫能逃脱灾难,真是一个奇迹。从房屋的毁坏程度看来,强台风中心扫过了双岛(妈屿与鹿屿)。在内地,凡是当风头的电报杆都被刮倒。汕头与外界的电讯中断达十天之久。”
    对比以上两段文字表述,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你是本文的第38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6、7
作 者: 辛伟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