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便有驿道经过揭阳县、丰顺,上兴宁、梅县,过江西,通往中原;揭阳县西向驿道经西门更高明、揭西河婆。驿道大体是l0里设一铺,接待过往官员食宿。民间现在仍称10里陆路为“—铺路”,称10里水路为“一塘路”。
    新中国成立前的道路都是泥路和山径。山径陡峭,如龙尾过五经富的猴子崠、河婆过龙潭的朱坑径,灰寨过五经富的河坑径,进入潮安凤凰山区的山等路。这些山路险道,有时还有匪盗抢劫,群众都视为畏途。
    半山客区的公路,最早的是1928年初动工建设的从丰顺汤坑经揭阳玉湖往榕城的揭丰公路;1932年兴建的从五华安流、河婆到池尾的公路。但以上二路都在1939年潮汕沦陷于日寇时,被国民党下令炸毁。1952年以后,公路建设发展很快。1958年至1986年,先后建成的公路,在揭东客区有8条(段)、揭西9条(段)、丰顺汤坑片16条(段)。不过当时的公路都是沙泥路面,易被暴雨冲毁,行驶缓慢。1990年以后,掀起公路建设的高潮。现在所有行政村都通机动车,而且—级、二级公路占有相当大比例。2003年通车的高速公路也经过丰顺汤坑、揭东、玉湖、新亨等半山客区。1995年建成通车的广梅汕铁路,经揭东玉湖通往汤坑至梅州。
    在桥梁方面,因为半山客区小河溪涧特别多,解放前在许多浅滩上摆着大石头,踩着大石头过河,有些小桥也是打松杉木为桩,架上木板或石条,只能单人通过。民国20年(1931年),在汤坑塔下修了一座9孔石桥。1928年,揭西灰寨人建起一座55.76米长、3.31米宽、 8.66米高、跨径40米的钢筋棍凝土大桥——同福桥。1931年在河婆建成长90米、宽4米、高13米的“济襄桥”。这都是当时揭阳最大的桥梁。至20世纪70年代前,所有公路的涵洞、桥梁几乎都是木质或石拱。随着改革开放、现在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少数为石拱涵洞。
    陆上交通历来靠肩挑,日本占领时期,海陆运输中断,许多人肩挑食盐至五华、兴宁、梅县直至江西,卖出后买大米挑回,其艰辛境况,难以想像。民国时期只有极少量进口单车。新中国成立后,单车逐渐成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改革开放后,摩托车逐渐代替单车,遍布山区半山区。客货运汽车虽然比不上平原地区,但也是中长途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颇为方便。手扶拖拉机有—些,但主要不是用于耕作,多数为短程运输工具。小轿车在近二、三年来发展迅速。现在,各类车辆各自发挥其作用。“后生男女摩托车、外出远程坐大巴,少年、半老骑单车,老者健身路上行,有钱有官小轿车。”
    水运方面,根据山区半山区沙石小河的特点,过去行驶食水浅,船身较宽、船底稍具软性的“尖船”,来往于榕江南北河中上游。据《丰顺县志》载,榕江北河有硬莲船45艘。南河有8条小河通行尖船。建国后,由于兴建水库,修筑栏河坝,加上水上流失河道淤浅,榕江北河中上游于1978年便断航,南河中上游也已不能通行尖船了。

你是本文的第114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半山客》
作 者: 贝闻喜、刘青山、李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