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韩江的渡口文化 最新 图1张

    长期以来,学界对渡口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政治史、交通史的视域之下。实际上,地方渡口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其创建、管理、发展往往与地方社会的具体历史情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水道渡口对地方社会而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民众出行的重要途径,也是商业贸易发展的必要设施。长期以来,学界对渡口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政治史、交通史的视域之下。实际上,地方渡口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其创建、管理、发展往往与地方社会的具体历史情境密切相关。此外,渡口与地方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渡口与渡口之间的关系等论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区域史研究的深人,学界对渡口与地方社会的联系逐渐重视起来。
    据笔者统计,清代初期韩江中下游大埔、丰顺、海阳及澄海四县境内的渡口有44处,乾隆时期增至91处,嘉庆时期增至122处,基本反映出了这一区域清代渡口的发展脉络。而在实际中,韩江渡口的种类因航程、经营的性质以及地方情境而有所区别,其对应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韩江渡口按经营的性质大致可分为官渡、私渡及义渡三类,按航行范围还可分为横渡、直渡及海渡三类。
    相较于大埔及丰顺县,韩江下游的海阳及澄海县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口稠密。境内渡口的设置与管理,与上游地区有所不同。海阳县为府城所在地,韩江在境内沿潮州府城墙蜿蜒而下。此一河段,是韩江水运线上最为繁忙的河段之一,上至大埔乃至闽、赣边界区域,下至庵埠、澄海等集市、外贸中心,是商船往来的汇集点之一,“通潮、揭、澄、惠食货之舟于城下”。而澄海则是韩江出海贸易的重要通道,境内水道交叉,“农、工、商、贾皆借船为业”,航运业的发展丝毫不逊色于大埔。
    据明嘉靖二十六年的《潮州府志》记载,海阳县的渡口有产溪渡、广济渡等7处;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海阳的渡口在10~13处之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海阳县的渡口增至23处。乾隆以后至光绪二十六年是海阳县渡口增加的主要时期。由于缺乏相关资料,难以区别海阳县的官渡及私渡。
    下游的澄海县,位于韩江入海处,支流较多,渡口也较海阳县为多。康熙二十五年的县志载,澄海有渡口16处,当中官渡13处,私渡3处;乾隆二十九年,澄海县的渡口达到41处,其中官渡15处,私渡26处;嘉庆二十年渡口有43处,官渡14处,私渡29处。从中可以看出,康熙以后澄海的官渡基本没有增加,私渡却增长迅速,这种情况与大埔县较为相似。澄海县的渡口一方面以私渡居多,同时,因为近海,澄海还出现了以樟林、东陇及南洋为中心的海渡。
    官渡及私渡的管理,统归于地方州县。然而其管理并非一般意义的针对渡口的单一的管理,而是一套融合了涉及船户及船只法令的交叉管理体系。依照规定,私渡船户需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饷银,才能在渡口进行有偿的营运。如澄海的私渡船户,必先至官府处获取“牌票”,有了“牌票”便具备官府承认的营运资格。
    牌票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州县给予船户及其船只的备案凭证,船户在申请牌令票的过程中,同时也被纳入到官府的监管之下,船户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其私人船只也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登记。
    渡口船户受到严格的监管,官渡及私渡船户,都须由“身家殷实”之人承充,或由地方绅士担保,其邻接户族亦互为担保。《大清律例》有针对渡夫的行为规定:“若撑驾渡船梢水,如遇风浪险恶不许摆渡,违者笞四十;若不顾风浪,故行开船,至中流停船勒要船钱者,杖八十;因而杀伤人者,以故杀伤论;或不曾勒要船钱,止是不顾风浪,因而沉溺杀伤人者,以过失科断。”
    另外,依照条文,渡口船只的大小、航程、载人额数、渡夫的姓名、往来的渡口等信息必须登记在案。“每船置大白粉牌一面,将渡夫姓名、往来埠涉、船身梁头丈尺、水程里数、载人、收钱各数目,及归何处捕巡、河泊所等官管理,逐一开载。”
    通过这些规定,船户之间、船户与担保人之间形成了责任承担甚至是连坐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监视、影响。这些针对船只及船户的法令强化了渡口的有序管理。
    另一方面,随着清代韩江流域义渡、私渡等民间渡口的大量涌现,官府与这些渡口占有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渡口管理的成效。在上述法律条文以外,渡口的管理实际上还须落实到渡口占有者身上。另外,私渡之间的恶性竞争,通常需要地方官员出面协调。
    碑刻文献,由于保留着渡口经营者的诉求和官府的裁示,事实上具备法律文献的效用。遵照旧章、援引成案,往往在处理民间纠纷中具有规律性。
    从地方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渡口由谁管理,是由一家管理还是两家共同管理,以什么样的形式管理,其实都没太大的区别,重点在于这些渡口的主人能够和平共处、消弭争端。联元的处理方式恐怕代表了当时不少地方官员的做法。

  

你是本文的第35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6、7、19
作 者: 李坚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