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天祥是人民非常熟悉的民族精英,清末著名的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写了《重建大忠祠记》,其中有“得年四十七,为寿千万春”、“落日望帝啼,血洒英雄泪”等妙句。今特把尚未复建的大忠祠历史介绍一番。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潮阳县人、给事中萧龙倡议建大忠祠,即由分巡佥事王相、知县姜森主持建成于双忠庙左旁。嘉靖(1522—1566)末,祠搬迁。隆庆元年(1567),知县陈王道重建。崇祯己已(1629),知县杨灼与邑人、郎中林萃芳等捐修。明朝灭亡,祠复毁。清康熙丙辰(1676),在棉城北关建另一座大忠祠(也称“行祠”,早已毁),内塑三公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神像,旁祀监簿兼督府参谋杜浒,兵部侍郎邹沨架,阁监军萧明哲,从义幕僚陈子全,宣教部林琦,丞相书史萧资前,通判赣州熊桂,督府参谋张唐,督府忠义吴希爽,太府少卿陈龙复,丞相书史徐榛,督府参议赵时赏共14人。而东山的大忠祠,至乾隆辛末(1751),知县陈泉始议复建,遂依旧规,并置祠田。同治癸亥(1863)举人、邑绅余用宾等重修,在中座增祀陆秀夫、张世杰两公。 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重修该祠时,丘逢甲参与其事。丘逢甲祖籍焦岭县,在台湾出生长大,才华出众,考中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跟随刘永福反对清廷之割让,率领义军抗击入侵台湾的日军,寡不敌众被迫撤离内渡。越年丙申(1896)便来潮阳,瞻拜残破的东山大忠祠,徘徊良久。隔年(1897),欣然应聘来东山书院当主讲,是春到和平里找到文天祥所书“和平里”碑,又约同人寿公谋修祠之事。七月,又在饶平县凤凰山下文天祥后裔家中,得其遗像,分外高兴。光绪二十五年,他作《拜大忠祠》七律二首、《风雨中与季平游东山谒双忠、大忠祠》古风一首,并在五月二日作《祝文信公生日》古风诗5首。同年冬,修祠动工。主龛内,中用文公遗像而塑像奉之,左、右祀张世杰、陆秀夫二公。祠存二碑记,崇祯年碑竖于祠外,乾隆年碑竖于祠左廊壁间,皆残剥而略可辨。数月后即庚子(1900)春,修祠竣工。潮州府知事李士彬、知县裴景福,捐廉为倡。邑人庶吉士郑帮任、知府肖鸣琴、举人马如龙、附生郑国钧,相与出资。来游历潮阳的黔阳(今贵州)状元夏同酥也出了力。丘逢甲为祠的重修写了碑记。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