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马风同志是潮汕的民俗学家,今年五月走了。他虽享八十九高寿,但多年前就准备着笔的几部民俗著述却因久年重病而搁置,这未免令人惋惜慨叹。
    马风是离休干部,据方笙同志介绍,他入伍是经干校新闻班培训,以后又在报社、文联、方志办等单位就业,这就奠定他的职业走向。但他走进民俗文化,另一重要诱因是他中学时代就已受到俗文学的思想熏陶。那是解放战争时期,潮汕有20多位革命文艺工作者迫于国内恶劣政治环境,到香港加入“中华文协粤港分会潮汕方言文学组”,薛汕、黄雨、萧野、杜桐、丹木、曾应之、林紫等就在其中。他们既从事个人创作,又经常一起开展学术讨论,如商议方言小说的创作,研讨地方歌谣、大众诗和戏剧的改造、创新等。香港的《华商报》、《文汇报》刊载了他们的部分作品和学术动态。马风通过邮购报刊,中学就有幸读到薛汕的方言小说《和尚舍》和他编的歌谣集《岭南谣》、《愤怒的谣》及《金沙江上的情歌》等书,心灵深处开始播下了俗文学的种子。此后,他取得与黄雨、薛汕、林紫等文学先辈联系,领受教益,获取资料。马风收藏的五四时期潮汕民间文学先驱林培庐等人作品以至改革开放后一些全国性民间文学活动的资料,不少来自他们。
    马风十分重视积集资料,解放后他经常到旧书店、书摊搜觅有用古书,反映清康熙年间潮州总兵刘进忠叛潮的长篇小说《三春梦》,就是从旧书店寻得。该书文革时失去,幸而后来又从旧书摊访到一本。方言小说《长光里》、《龙塘四勇士NO.1》都是有历史意义的书,也是从旧书店买的。马风还经常走访新华书店,寻觅自己喜爱的新书好书。地方出版物和文化部门编印的某些内部资料,也是他获取资料的源泉,如解放后汕头出版的文学刊物《工农兵》及潮安的《韩江》,他都成套完整收存。重要而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资料,他也很珍惜,如解放后潮汕地区举办的潮州歌册创作培训班,他既是领导者之一,又是授课教师,他把事先策划及整个活动、上课讲稿与学员的创作等资料都妥为保存下来。剪报琐屑繁杂,颇费力气和时间,他却乐此不疲,剪下报纸数以千计。
    半个世纪的日积月累,马风的书室成为资料库。他十分珍视各种资料,分门别类有条理地、整洁地将资料收藏。马风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理事,在中心从事学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心初创,资料奇缺,马风深知学术研究若缺资料就“巧妇难作无米炊”,而自己家中却有大量资料闲置,灵机一动毅然决定将一批资料捐赠中心。为褒扬马风同志为潮汕文化无私奉献的高尚风范,中心把原来只设“研究奖”和“传播奖”的潮学评奖,增辟“资料奖”,奖励马风。方笙同志说得好:“文化是社会的公器,需要的是资料共享,广搜约取。”真正的文化人“应当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操守”。他尤其称赞马风“勤于搜罗,勤于保存……勤于与人交流和共享。”薛汕多年寻而未得的《三春梦》,是马风提供由他校点交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首印11.6万册,不久售完。马风不因为自己收藏的古书被别人拿去出版心存私念,反之他认为这是薛汕“将潮汕俗文学作品推向全国的贡献”。
    马风对潮汕重要民俗的研究,可谓倾尽心血,孜孜以求。如对茶的研究,他认为凡有神奇传说的茶产地,必有名茶产出。如凤凰山因为凤凰鸟为落难小皇帝赵昺叼去茶枝,小皇帝喝茶解渴后将茶籽撒在山头,因而有了众望所归的凤凰乌岽单丛茶。大红袍显名则因武夷神庙给一上京赴试途患重病的士子,用岩茶给他把病治愈,该士子后在京城得中高第,穿红袍官服回来报恩,并在山坡种下茶树,因此有了声名远播的武夷大红袍岩茶。而安溪西坪更因有观音托梦(使茶农获神茶)和乾隆皇帝赐名两个美丽传说,使铁观音的品位曾名列工夫茶榜首。马风跋山涉水,不辞艰辛,考察走访这三个产茶胜地,探索其中奥秘。1995年他被聘请为安溪西坪镇茶王赛评委,深入茶场和茶农生活,品味当年 “一斤铁观音拍卖,竞价5.7万元的天价茶”。马风从茶王制茶的付出、心血、才智,至选中茶王后“被套上马褂长袍,头戴毡帽,插上金花,被拥上八人抬的大轿上”,鼓乐喧天,“在西坪的马路上风风光光浮行在人街之上”,悟出“茶王也是状元才”真谛。
    马风勤于深入群众,广听博采,对于民俗学各门类知识较全面熟知,从其著述及文章可见。《汕头市志》中有关民俗内容,都是他的手笔。他为中心小丛书写的《潮汕民俗》一书,只限数万字,他不能恣肆挥洒,只得惜墨如金。书稿写完,他感到久憋内心而又呼之欲出的民俗系列丛书的编写,不能搁延下去了。他向中心领导递上《编辑出版<潮汕民俗文化丛书>方案》,方案提出编写丛书15本,他乐意承担成竹在胸的6本(岁时节日与信仰崇拜、礼仪习俗、行业职业习俗、民居、民间文学、茶文化。其中2本为合作),其余各册,也逐步落实撰稿人。中心领导支持他的方案。但遗憾得很,马风因劳累过度,由糖尿病引发眼睛黄斑病变和眼底出血,来势汹汹,赴省治疗也回天乏力,几至失明,后又并发恶疾。病魔夺去了他的写书宏愿,也夺去了他的生命,怎不令人悲痛!

你是本文的第74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0、23
作 者: 吴奎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