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送侨批的“三件宝” 最新 图1张

    市篮、白帆布袋、长柄纸雨伞,是解放前分批(送侨汇)工人(或称侨批派送员)远道步行、四乡奔走、来往所必备的“三件宝”。
    市篮是竹制,用有韧性、光滑的“篾青”编织而成,美观耐用,外面涂上桐油,更加坚固,还可防水防蛀。昔在清朝或民国初期,市场流通货币是银元,批局派“批脚”下乡解付款(俗称“分批”)时,分批工人肩背装着批信、银元(俗称“龙银”)之市篮,步行到各乡分批。昔年潮人到海外谋生(俗称“过番”),也是肩背市篮,里面装着甜、竹枕头、水布等物品,乘红头船,飘洋过海,后来在汕头乘轮船,一星期就能到达暹罗,但农村的贫苦农民,仍旧用市篮装着衣服及食物。
    布袋是用白色的帆布缝制成像学生书包一样款式的袋,分批工人肩背装着批信、现款(纸币)的白帆布袋,下乡村分批。这类帆布质地坚固,不易破损,水不易进入。因此,大约有30多年,侨批业用这白帆布袋作为分批工具,时间最长,特别是在1945年抗日胜利后,侨批业恢复和发展如雨后春笋,当时的分批工人都用这白帆布袋装现款及批信。解放后,批局继续使用这种白帆布袋。1975年,批局合入银行,银行的分批员仍用此种白帆布袋分批。至1979年批局结业,白帆布袋才停用,侨属亲自去银行领侨汇款。
    纸雨伞是用竹作骨架,用纸作伞面,涂上桐柚,便是坚固耐用的雨具。
    由于市篮、布袋、纸雨伞这三件实物,是与侨批有相关的,也属侨批文物范畴,对于提供侨批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我自2003年8月,特别是《侨批文化》创刊号的出版,在同事们再一次鼓励下,我决心寻找这3件与侨批有关的实物。
    我走遍澄海区的隆都、东里、莲上、莲下4个镇的一些乡村及澄海城、汕头市,走访侨属、同事、朋友及老人协会里的老人,寻找这“三件宝”的有关线索,又访问了4个自1946就开始分批的老伯,访问过3位自1969年在信用社分批的人员,到过分批工人陈镜川的妻子家中了解,还访问隆都区的潘合利银信局、广顺庄批局、万兴昌批局、许福成批局等4个批局司理人的后代子孙或亲戚乡亲……
    2003年9月在澄海区隆都镇大巷村,找到了分批工人陈亚升分批时用的白帆布袋,他的儿子把他父亲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遗物,捐献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一个月后又在广顺批局司理人的后裔、隆都后溪乡金先生家征集到其批局昔年分批用的市篮,这市篮是祖辈分给他父亲这房份的家传珍品,一向视为古董,这市篮自使用、保存至今有七八十年之久。
    长柄纸雨伞更难寻觅。今年82岁的潘敬安老伯说他自1946年至1958年在广顺批局分批,天天长柄纸雨伞随身带,主要是防狗用,破了就再到批局领,年代久远,已无存;我又问过一位分批工人,他说他解放后在县城批局,下乡分批骑单车,无须带雨伞;家乡一位86岁的老伯,说他从前在潮州卖肉皮,往返城乡运货,也用过长柄纸雨伞,现已无存。后来,我的侄媳妇在家乡(前美乡)挨家挨户询问,从下底园社到新乡社,再到竹宅社,终于在永高老姆(80多岁)家中,找到一把纸雨伞,是永高老伯生前使用的,他珍藏在家的楼上,留作纪念。这把纸雨伞,自从在雨伞铺买来至今,已有60年左右。
    在征集侨批文物过程中,我还在隆都店市侨眷陈钟富家里,发现了一个跟随主人两次过番、两次回国的市篮,市篮首次过番是1921年至今已有80多年,市篮完好、美观。  

你是本文的第59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12、26
作 者: 陈璇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