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潭的庵庙实在多,多得让拜神的人“年头拜到年尾,行路行到脚酸”。有人曾对庵庙做过统计:“土地伯公二十九处,其他神明三十三处”。但这些数字也已经过时,这几年又有新的庵庙建起来。
  拜神的人究竟拜什么神?“神”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神”不专属于某一种宗教,但在葵潭中拜神的人所拜的神有专属——从他们的口头中得知,相对于基督教和天主教来说,他们自称是“拜老爷”的。所谓“老爷”,原指旧时的官吏。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曰:“前明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清代四品官以上称大人,五品以下称老爷。旧时,豪绅亦称为老爷,仆称主亦为老爷。拜神的人称神为“老爷”,暗示了他们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但是,“老爷”这个称呼不能称呼葵潭中所有庵庙中的神,葵潭庵庙中的神可称为老爷的很少,所以,“拜老爷”这一说法是有地方特色的,即除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神,都可以笼统地冠上“老爷”这个称呼。
  拜老爷的人不论是佛是道,见神就拜。庵庙里的神,往往是佛道参杂。例如:碧水岩,俗称渡头庵,是进士杨乃元于雍正年间始建,中间供奉的是佛道两可的千手观音,旁边有道教的文昌帝君等神。玄天上帝,属于道教的神仙,但葵潭乡民都称之为“佛祖”。玄天上帝殿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正殿上写着“则武当”等横匾,正殿左右两旁的壁上画有许多壁画,其中较为大幅的分别画着佛教的降龙罗汉(左边)、伏虎罗汉(右边)。善庆堂,俗名仙师,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中间供奉的是宋大峰祖师等两位神明(大峰祖师是佛教高僧,居右边,左边还有一位道教的神明),旁边还供有纯阳吕祖(吕洞宾)等神像。赤竹池,又名紫竹岩,正殿中间供奉的是佛道两可的观音,旁边有送子观音等。屋檐的椽木上描绘了许多属于道教标志的阴阳鱼小图案。山门外面的对联充满道家的色彩:“紫氣東來青牛西去留得真經一卷,竹林耸翠蓮座涵暉演道德五千。”内面的对联有佛教的内涵:“鷲嶺述經清風傳彿語,袛園布道山鳥吐梵音。”……另外,庵庙里面的经书,不论佛道,都能见到。
  造成庵庙中佛道参杂的根本原因有信徒的需要,也有佛道传播的需要。
  葵潭的信徒绝大部分是妇女,妇女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对宗教的认识有限。信徒们不需要懂得《道德经》、《金刚经》等,他们需要的是实用。当子女要嫁娶时,就拜桃花娘娘;当想要子嗣时,就拜送子观音;当要考功名时,就拜文昌帝君;当性命攸关时就拜南北星君;当家有苦难时就拜救苦救难的观音……他们要求的仪式要简易、方便,倘若要繁杂的仪式,那么,家务活、生计活等就要顾不上了,最好是去一个庵庙就能拜上众多的神明,既省时又省力。于是,庵庙里的神明,少的一两个,多的有上十个,而且不论佛道,以方便信徒们。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两教流传的过程就是互相斗争,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互相发展的过程。入宋以后,儒佛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日益加深,明清时期,三教已出现合一的局面。唐宋之际形成的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三教合一的思潮逐渐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主流,影响了中国上千年。因此,葵潭的庵庙中佛道参杂的现象,其实就是佛道两教在中国流传演变的缩影。
  而中国出现三教合一的现象,在葵潭却找不到儒教的神像。潮汕向来有崇儒的历史,如潮州有韩文公祠,普宁有孔庙……而葵潭是潮汕的一角,却一个也没有。
  葵潭一年中比较大的祭祀活动有正月的游神赛灯,七月的祭孤,年尾的谢神等。其中游神赛灯和年尾的谢神具有地方特色和道教的色彩——不论是什么“老爷”,游神时,“老爷们”坐在轿子里满街走,谢神时坐在神龛里享受着三牲。而祭孤,既是道教的节日,也是佛教的节日,道教叫中元节、佛教叫盂兰盆会。祭孤的过程,由先生或姑主持,还要用纸糊个“圣王公”像,充满了道教味道。

你是本文的第1790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8-04-15
作 者: 余汉周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