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一块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它较长时间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大南山的各级党组织和红军队伍,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举行各种宣传文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时,就有当今称之为“广场文化”的文艺宣传形式。1930年11月,潮普惠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就在大陂桥头兴建了一个可容纳上万人的大广场,取名“红场”,并筑有戏台。同时成立一支60多人的“赤花剧社”话剧团,经常为军队演出《平江潮》、《广州暴动》、《二·七惨案》等剧目。 话剧团到各地演出时,在戏台两边搭上以“赤花剧社”四字为冠首的对联,左联是:赤帜飘扬大南山,花灯灿烂照工农;右联是:剧烈推翻旧世界,社会主义定实现。剧社还配有一支宣传队,白天分散到演出点和附近村庄做宣传工作。 创作和推广一批红色歌谣和革命诗歌。当时在红军队伍和群众中,创作流传了一大批表达革命内容的民歌、民谣、儿歌、童谣和客家山歌、潮州方言歌、潮曲、“三句半”、小调、快板说唱等。 在战斗频繁、物质条件差、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教唱红色歌谣成为苏区军民十分喜爱的文艺形式。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在艰难的环境中创作了不少豪情满怀的诗歌,如“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仔耕田耕到死,田主在家吃白米。地是天生个,起来共伊刣。工农共团结,打倒反动派。有作就有食,人人都爽快。”红十一军在发动群众参军作战时,大南山便流传一首“送郎出征歌”: 情郎参军喜洋洋, 锄头换上驳壳枪; 戴上红十一军帽, 走起路来气昂昂。 当红军,气昂昂, 涯郎出征上战场; 嘱郎英勇杀白派, 杀尽白派有春光。 妹在家,嘱情郎, 一心革命共心肠; 家中担子妹挑起, 耕山种作侍爹娘。 郎出征,妹送郎, 妹在灯下绣衣裳; 衫中绣上七个字, 革命成功好还乡。 红色歌谣作为大南山根据地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宣传群众,瓦解敌军,激励红军斗志的有力武器。 创办发行一批革命报刊、杂志。大南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后,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中共东江特委及所属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编印出版革命报刊、杂志,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1929年4月,东江特委成立了宣传委员会,主管东江地区的革命宣传工作,并先后创办了《红报》旬刊、《工农兵之路》半月刊,每期发行400~600份。在对内宣传教育方面,则创办了《党的生活》、《东江红旗》等机关刊物。还出版了《红旗画报》,利用漫画、图像、照片进行革命宣传。 1930年5月,东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还编印出版了《暴动》和《红军生活》等刊物。各级党组织也创办出版刊物。如中共潮普惠县委出版的《潮普惠红旗》;共青团潮普惠县委出版的《红五月》、《革命画报》;少先队组织也出版了《红操场》等。潮普惠县委还创办了《苏维埃三日刊》等。 采用石刻革命标语进行宣传。1930年后,潮普惠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织陈大羽、石匠翁千等人,在大南山各重要隘口的花岗岩大石上,凿刻制作革命标语,宣传土地革命和党的方针政策,在一年多时间里,由陈大羽书写,由红军石匠翁千和他的助手们顶风冒雨,辛勤苦干才凿刻完成的。保留下来的共有57条461字。 这些石刻标语是大南山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是全国十三块根据地中唯一的一种宣传形式,是弥足珍贵的革命遗迹。1985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把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你是本文的第53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7、22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