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公益施善举 崇文重教扬美誉——记唐代练江平原开发者洪圭 最新 图1张

    唐代以前, 有关潮阳的史料和出土文物寥寥无几,主要是几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反映三四千年前先民在几个山坡的生存状况;而在铜盂孤山晋墓群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看到由于中原永嘉之乱而南渡的衣冠汉人来此生息繁衍。有史可考的是晋将仕郎范昌谷殆辟榛莾于潮阳, 为晋代入潮第一人。当时南来的有官宦士大夫, 本身是文化人(孤山晋墓出士的砚台与书简刀为证) 且挟有资财,加上当时南渡仕籍列为白籍(当地人为黄籍),可免赋,他们还收容部分流民为门客,无疑影响潮阳社会的发展。然而大规模开发潮阳是唐代中叶洪圭一家 。
    洪圭(746一826),字大丁,福建莆田人。唐代宗至德年间进士,官工部尚书,因刚正直谏而于唐贞元四年(788) 贬为潮州刺史。他见潮阳地旷人稀,山水环绕,沃野广袤,遂举家定居于潮阳,先居龟山,后建岐北村,成为潮阳洪氏始祖。他见练江之北一大片平原土质甚好,却成荒芜之地,甚为可惜,于是他利用享有薄赋待遇,广招募夫开垦,使荒野成为一块块良田,阡陌云连,百顷无间,富甲郡县,人称洪长者 。贞元七年应高僧大颠要求, 捐幽岭田地200亩建灵山寺,贞元十三年又捐田1200亩为灵山寺寺产 。民间传说洪圭曾与大颠会晤,提出要捐田为寺产,问大颠需要多少田地,大颠说老僧一袖影所罩之地足矣! 洪圭立即答应,哪知大颠施展法力,一袖影竟罩了1200亩田,洪圭只好认捐。传说虽是神奇,但1200亩田地并非小数目,为何洪圭一口气就捐出呢? 是因为唐时佛教盛行,且大颠又是一高僧,洪圭便应潮流而捐寺产呢? 其实不然,洪圭说:“我以田遗子孙,未必能守,施布于此,庶可久矣! ”
    洪圭世代既开垦练江两岸农田,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洪圭本人建本里石板路,筑泥湄桥,通举练一带;圭之子璋,开凿龟山古溪自壬屿山北麓绕东至南麓,并开小沟以接引麒麟溪山泉,解决排水灌溉与船只运输,是潮阳最早小运河。他又筑麒麟石桥(南宋末年右丞相文天祥从和平退兵曾经此桥至海丰,今桥尚存) ,修铺婆者径口石桥路1条,并开创嘉定岐南市。洪璋之次子附凤建洪使石墩桥1座,铺岐南石路1条。洪璋之三子奋虬, 铺筑岐南通练江主流南岸石路,并筑潇湘桥1座,7墩8孔,是百里练江上的第一座石桥,把开发区拓展至练江主流南岸。洪氏族人自豪地称颂祖先“设石涂桥梁以路人马之艰,捐已财以广寺观之设,辟河道以通船只之便”!为纪念洪圭及其子孙捐田入灵山寺,五代便在寺旁边建起洪氏祠堂,今寺尚保存明正德十六年所立的《重修岐北洪氏施主祠堂记》,碑记洪氏施主祠堂建立因由是为彰显洪氏数代舍田入寺功德以及祠堂修缮过程。
    洪圭一家不仅开垦良田,发展农业,在政治上也有建树。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汕头建大宗祠,其堂号为”三瑞堂”,奉三位人瑞即礼工部尚书洪圭、子致政奉政大夫、孙奋虬奉宪大夫等三世大夫。五代时尚有进士洪宗启,宋代有进士洪立,元明清有举人一批。洪圭一家崇文重教,洪圭之第7代裔孙洪宗启在后周广顺二年(952) 建韩文公祠,这是潮州第一座韩祠,洪氏宗族通过祭祀韩愈以教化及弘扬韩文公精神 。洪圭一家多行善举,除舍田入寺外,每逢荒年洪圭之孙洪奋虬即煮粥饲饥,存活无数。

你是本文的第79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4、5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