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国界,省有省界,乡有乡界,各安其境,互相往来,和谐共处。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乡(俗称山兜)自南宋淳熙元年甲午(1174年)始祖济泉公之子缉光公从福建肩背骨骸来潮,创居桑浦山麓之下。随历史之演变,居地和耕地不断发展,乡界与乡毗邻才依地势划分为地界线,即今之所谓自然边界。昔年仙都乡之山界,起自桑浦山岭后面;计有宝云岩、状元埔、龟山、新寮前、七世祖埔(岱隐公墓地)、八世祖埔(碧川公墓地)。称为之“太林埔”、“鼎盖埔”等。周围各有墓道及石碑,立以为山界之依据、另与揭阳地都接连之龟山、系该乡林氏祖母葬身墓地,名叫“双龟相随”,又一名称“金龟脱壳”。面前山地,和尚头路婉蜒至山巅马路顶为界;南经鼠地,云头山(公山)至麻竹坑,上面是董厝山,再往上直至大林内,东南方为吼坑至龟底内山坡,直至西面陈厝山为止。历代以来为仙都乡粮山,每年向郡府完纳钱粮,迨至民国时期仍纳钱粮。
    河流方面,东面有一溪,流至塔下村便堵塞不通,旱则涸,涝则溢,农事不便。明嘉靖五年丙戌(1526)由薛侃(又名中离)来此地建“宗山书院”时,发现此处东西二溪不通。遂发起开凿疏通溪河之倡议,得到官府及民众之赞成拥护,溪才浚通,故称为“中离溪”。此溪河往东南直通梅林湖而交通要道。因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东莆统练蔡亮曾驻兵于此,设立兵营房,故此名为兵营桥。南宋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率抗元义军入潮,曾屯兵塔下兵营桥,护宋帝与陆秀夫逃难至此,寻访乡四世祖潜峰公时就从此桥泊舟登岸。乡溪河产权界划自“俊桥”起至“兵营桥”再至塔下前旧港止,从旧港至俊桥约三华里,所有权属仙都乡,状元林大钦幼年时常经板桥到庵底内书屋读书。
    初创仙都乡时,开始先建官厅为主屋,分五座,同一坐落建筑,联成群体成标志性建筑,后座客厅分右左大房。须说明的是,林大钦出生地为官厅大房内,母亲刘氏,非是被错传龙湖寨,有从厝巷开右左通巷,是乡祖缉光公、三世祖仙堂公、四世祖潜峰公等三代祖先建设的。以后几经重 修扩大,才成为现有的大厅,右左大房,格仔巷,为全乡举办婚丧喜庆皆可通用。第四座厅为派下二房新厝义值公,黉祖公公厅,第三座厅为十四祖怀忠公盖。“光裕堂”。第二座厅为十五世祖羽公所建“宁远堂”,而面前一座厅是始祖盖 建大门楼而成五屋大厅,因历代该乡出有仕途知名人物,故称为官厅。
    潮汕地区向来有以讹传讹的现象:如胡说林大钦在其状元府第未建成而仙逝等无稽之谈。据史书记载,林大钦壬辰岁年(1532)得中状元后,嘉靖十三年(1534)朝廷赐建状元府第,因孙夫人病逝,太夫人孑然在堂,乏人奉侍,又因大钦仕宦之念淡泊,故辞官归里。于1535年已末元月才回家乡时府第已经基本建造完成,但缺乏配套外围设施,原计划在官厅后面开筑马栅,从府后至姑宫池尾,新头埔止,名为马寮巷,并在北厝前挖弓池为金鱼池,外花园至瓦瑶池,开挖花园池,先对池底全埔灰埕,此均有史可考证。林大钦曾于1542年重修宝云岩寺,并修建扩大“林氏家庙”“考思堂”。在家乡三年之后因病仙逝,未完成的该建筑项目才中止。
    至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十二月十九日遭揭阳刘公显为首的九军贼烧毁之后,该府第一直未能重修建。此一史实鲜为人知,被后人讹传林大钦状元府尚未建成,全是讹传,不足为据。

你是本文的第42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3、22
作 者: 林元宏口述,林丰之整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