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上,南澳为中国东南沿海与国际交通贸易的海上重要通道和船泊集结地,明代时就有“海上互市之地”称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 昔日郑和下西洋船队多次经过南澳,这与今日潮汕三市全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为此,我国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从中国太仓起锚远航,首次下西洋。此后直至1433年,郑和七次出使下西洋,历时28年。郑和每次出航,船只多达二百余艘,随行人员达2万多人,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郑和七下西洋遍访了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不仅开辟了海上航路,促进经贸、文化交流,而且传播了友谊,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郑和(1371-1433),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和代村人,回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对外洋情况稍有了解。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打下云南,把刚满10岁的三宝掳进军中,后来又送给燕王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王府的一个小宦官。由于三宝身材魁梧,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又懂兵法,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颇为朱棣所喜欢。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改名为郑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朱棣篡夺帝位后,不得人心,为树立海外声威,缓和国内矛盾,便派郑和率领船队经营海外。首航是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庞大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今东南亚各国及印度洋沿岸国家)。郑和船队拥有使节、官吏、士兵、水手、工匠约2.7万余人,分乘大船62艘,浩浩荡荡从刘家港出发。 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先后奉命七次率船队出使南亚一带和非洲东部等30多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东起东经110度,西达东经40度,北起北纬27度,南抵南纬10度,都是他的船队活动范围,最远航程为6000多海里。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宣德八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回古里途中因病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 闽粤门户南澳踞台湾海峡西南端喇叭口,地处台湾、闽南和粤东三角地域的中心地带,濒临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 南澳,远古为南交之地,公元前15世纪已有人类在此生活。历史上,南澳为中国东南沿海与国际交通贸易的海上重要通道和船泊集结地,也是著名的走私贸易据点。荷兰人称南澳南部一角为“好望角”,茅元仪《武备志》所附《郑和航海图》中,标有“南澳山”地名。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明代学者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法国人伯希和的《交广印度两道考》都多处记载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岛。因此,在明代时南澳岛就已有“海上互市之地”称号。 数年前,南澳发现了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留下的三保公庙遗迹(毁于20世纪50年代)、“三保老爷”石香炉等重要史迹文物。2007年南澳海域发现明代古沉船,2010年开始发掘命名为“南澳一号”沉船文物,打捞出大量跨越宋、元、明三个朝代的陶瓷物品(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足见南澳海域在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 郑和下西洋多次经过南澳 10年前,笔者曾撰写了《“郑和下西洋经过南澳”原地考》,当时的依据是研究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的航线图以及《西洋朝贡典录》等相关史料,记载初步认定“郑和下西洋曾多次经过南澳”。后通过进一步检索,得知黄省曾编写的《西洋朝贡典录》是根据费信著的《星槎胜览》、马欢著的《瀛涯胜览》、《碱位》在正德十五年(1520)编成的,费信、马欢二人是郑和下西洋的同行者,归来之后便各著书记其事,更加说明了其记载的真实性。书中所称的“南澳”应该就是现在的汕头南澳岛。在查阅史料中又发现,在南澳岛西南六百多海里,大约二千四百里,就是现在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按方位和南澳到独猪山四十更约二千四百里的地位相符合。还有史书指出:凡东南沿海要到南洋一带国家,当时有所谓东、西洋之分别。郑和下西洋,指的是暹罗、柬埔寨等国,东洋则指吕宋等地。若向西洋航海所经针路(罗盘所指方向)及海程(即指更),可说与郑和所用的航路相同,他们都要经过“七洲洋,经过乌猪山和独猪山”。 关于“郑和下西洋多次经过南澳”,在1946年饶宗颐主撰的《潮州志》中己有提及,认为郑和舟经南澳是如今我们掌握到之潮汕与南洋发生关系最早事件之一,也是广东和全国水运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潮汕百科全书》“南澳县”条目中也有记述:“南澳向来扼商旅通洋之途……历史上是东亚各地通商的经泊点和中转站。郑和下西洋时曾舟经南澳,以后南澳成了海上互市之地……” 综合多种文献资料都印证了这个史实:郑和下西洋,无论是从江苏苏州的太仓刘家港起锚还是从广东扬帆出海,都要途经南澳岛、七尖星(今惠东县东南的大洲岛)、独猪山(即独洲山、今海南省万宁县东南之大洲岛)、七洲洋(今海南省七洲列岛)等地,然后到达西洋诸国的。至于郑和船队有多少次经过南澳,昔有“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之谈,后有“四次”、“六次”之说,无论是几次看来已关系不大,总之已证实了“郑和下西洋多次经过南澳”。
|
你是本文的第68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7、11 作 者: 陈楚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