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书斋 趣闻轶事 最新 图1张

    书斋,在潮汕就是指私家书馆,是旧时有钱人家提供子孙读书或供男人读书、休息、会友和小娱的场所。
    据乾隆《潮州府志》载:“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瀈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未有学堂之前,子弟的启蒙教育,都是延请名师在书斋课授。到了较高学段才到书院(乡校)就读。
    民国开始,随着新学的兴起,城乡各地新型学堂、学校,逐渐取代了书斋。在潮汕地区,尽管书斋淡出人们视野已是几十年了,但它的名字和当时一些趣闻轶事不时还被人提起。
    不少书斋旧址尚存
    在龙湖区外砂镇东溪村,一说到书斋,不少人都能脱口点出几个名字来,甚至背出一首诗:“倚南寄傲四时乐,有竹友兰映花天。鸣乐两琴挹友月,耕渔钓月继辋川。榕荫绿槐梧百尺,亦云听莺小香山。蓬东明新可读处,虫二风月去无边。”
    诗里暗藏东溪24个书斋名,依次是倚南、寄傲、四时乐、有竹、友兰、映花天、鸣琴、乐琴、挹月、友月、耕渔、钓月、辋川、榕荫、绿槐、梧园、亦云、听莺、小香山、蓬东、明新、可读处、虫二、风月。笔者日前进村采访时发现,这些书斋不少旧址尚存,匾额字迹清晰可辨。
    据村中老辈介绍,从清朝中期开始,东溪村以世德堂为首的不少人,依靠船运业或外出经商相继发家。致富了的东溪人在营建宅屋时都不忘附带建置书斋,“延宾教子,以冀成名”(语见《东溪手稿集》)。小小的东溪村一下子出现了20多个书斋,成为潮汕地区并不多见的“书斋村”。村中一位秀才遂将书斋名字串成前面这首诗,以记其盛。
    “七家内”子孙借庵办书斋
    一提东溪村书斋,就不能不说及长寿庵里的“小香山别馆”。
    “缘无别墅借庵居,笑杀旁人气未舒。试看鲰生工布置,再来应叹爱吾庐。”读完王锡瑚这首《庵居感作》,再打开《小香山集》,便可发现,“小香山别馆”其实就是东溪村“七家内”子孙借用村边长寿庵三间僧舍而开办的书斋,创办时间在同光年间。七家内的子孙们就这样,诗书翰墨活动一代传一代,短短三十几年间,“七家内”一门二代考了近十个秀才。
    “书斋妈”故事流传至今
    旧时,由于封建礼教中男女活动界限分明,书斋地方绝不让妇女居住,平时妇女除了寻人或问话外,不能随便进入书斋。但在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的“慎馀轩”书斋却是例外,书斋里的师生不但拥戴一位女性,还世代尊称她为“书斋妈”。
    该书斋坐落于后溪村芳庄,约建于康雍年间,这里有段传说。后溪金氏十二世祖金尚荣在向北处建了一书斋,作为家族子弟读书场所。其胞弟金尚锵的子孙也送来“向北书斋”求学,但经常与尚荣的子孙发生摩擦。尚锵之妻许氏为了让子孙能够拥有自己的书斋,于是跑回娘家向父母“讨”了一笔钱,在向南新建了慎馀轩。没想到,南北二书斋互不服输,一大批子弟在竞争中相继脱颖而出。此后几十年间,尚荣、尚锵二支派三代儿孙中就考中14个秀才。“慎馀轩”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斋,“书斋妈”也流传至今。
    县长“出入”书斋
    隆都镇后沟村的一峰书斋,无论创建时间还是建设规模,都没有特别之处,但在附近却是名气不小,这跟一位县长不无关系。
    一峰书斋,创办于清末民初,少年的许春华(字秋帆)就进入这里读书,才思敏捷的他年轻时就为书斋撰写冠首句“一望鹏程齐奋足,峰高雁塔捷题名”,1924年,学有所成的许春华当上饶平县长。卸任后,他又回到一峰书斋,并留下一名联“一由羲皇开其始,峰以尼丘为最尊”,县长的“出入”和前后二联,让“一峰”名声大噪。

你是本文的第68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11、5
作 者: 金利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