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一枝梅“左联女杰”冯铿 最新 图1张

    冯铿,1907年10月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因她出生于阴历十月十日,其大哥冯印月据唐代樊晃的诗《南中感怀》:“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句,给妹妹起了一个颇为文雅的名字:岭梅。
    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作为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其作品无论数量,还是思想性、革命性、艺术性,都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力,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革命导师鲁迅对冯铿作品的评价:“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步的第一步,是对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才华横溢的潮汕才女
    冯铿的父母、兄姐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分子。在书香家庭的熏陶下,冯铿自幼酷爱文学,很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有才女之称。8岁就开始阅读《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古典小说,15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冯铿孩童时有一趣事,有一天,冯铿的父亲问她:“你长大后愿意做古文家吗?”冯铿回答:“像爹一样博学,却落得‘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做古文家有什么用?” 冯铿的过人早慧和文学天赋让她的父亲惊诧不已。
    1920年,13岁的冯铿来到汕头市石正光女校就读,她年纪虽小,但才学过人。正光女校依山傍海,海边宫鞋石是晚饭后散步的好地方,冯铿常邀同学边散步边背诵诗文。有一次,同行的许心影同学提议:“咱们来背《四书》。”冯铿胸有成竹地说:“好啊,任你随便挑哪一篇、哪一段。”许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冯铿脱口而出,接着背下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她极其流畅地把全文念完。另一同学说:“里面的注释你也能背吗?” 冯铿说:“你们挑出来吧!我试试看。”于是有的提出这个,有的提出那个,冯铿都作答,而且极其准确,同学们都很佩服。
    正光女校是所教会办的学校,学生多是教徒,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学“圣经”,冯铿等几位非教徒的同学却不理睬。期末考试将至,学校突然宣布《圣经》列为必考科目。冯铿马上加班快速熟读,很快就能记住了,但其他非教徒同学有些着急。冯铿对她们说:“你们不用怕,我自有办法。”考《圣经》的同学抽签入室面试,几个非教徒同学,把抽到最前面的签号给冯铿,她从容进入试室,对答如流,获得满分。考完后就把考试内容在《圣经》上做了记号,巧妙地从窗口传出,让另外几个同学阅读背诵,终于都应付过去了。冯铿在正光女校的这些事被传为佳话。
    锋芒崭露的文学斗士
    1921年春天,冯铿转到汕头友联中学初级部就读一直到1926年高中毕业。在此期间,冯铿开始在汕头文坛崭露头角。友联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名校,乘着“五四”新文学的浪潮,学校师生创办的“友中月刊社”应运而生,冯铿是月刊社的骨干。1923年秋,汕头第一个新文学团体“火焰社”成立并创办《火焰》月刊,冯铿也是该刊的主要撰稿者。时值国民革命在广东兴起,当时潮汕地区是广东乃至全国国民革命的中心之一。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矛头直指盘踞在东江、潮汕一带的反动军阀陈炯明。在这么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冯铿这个年仅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便以笔杆子当做战斗武器对准反动势力。她认为文学可以为革命助威呐喊,可以点燃人民心中的火焰。在此期间,冯铿化身为一名英勇的文学斗士,一鼓作气发表了《国庆日的纪念》、《破坏与建设》、《学生高尚的人格》等近10篇反映她对现实社会斗争的思考的文章。她清醒地意识到,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势力还没有被彻底清除,这是造成国家混乱的原因。因此,她满腔热情地号召广大青年,要抱着献身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不管道路中怎样“布满了荆棘、虎狼”,也要不顾一切地勇敢奋斗,“达到我们理想的伊甸地!”作为一名中学生,冯铿对政治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是难能可贵的。
    在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珍藏的冯铿烈士档案中,笔者发现了一首冯铿在此时期亲笔手写的小诗,这是一首鲜为人知的冯铿手稿,弥足珍贵。诗名为《夏日即事》:“幽梦初回书坠地,瓶花相对淡无言。斜阳一抹胭脂色,荔果枝头熟更繁。”字里行间不刻意中流露出的恣肆,无不显示出冯铿的豪迈洒脱。从诗中我们可以读出冯铿对未来斗争生活的希望和革命成功的憧憬,文笔既温婉细腻,又豪情横溢,充分展现出冯铿的才情和豪迈的革命者情怀。
    坚贞不屈的“左联”女杰
    1926年底,冯铿高中毕业。翌年春天,她和爱人许美勋到潮安彩塘乡一所小学当教师,随后以极大的热情为农会办夜校,教农民识字,并进行积极写作,创作了代表作《白烛》。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潮汕的许多革命战士和工农群众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冯铿也被迫流亡。在流亡生活中,她得到了农民兄弟的掩护,与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1929年2月,冯铿与许美勋从汕头乘海轮来到当时全国革命文学中心的上海。5月,在潮汕籍革命家、文学家杜国庠、柯柏年、洪灵菲、戴平万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正是在鲁迅和多位潮汕师友的扶掖和冯铿自身的努力下,冯铿出现了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0年3月,在中共的指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冯铿作为首批50多名盟员之一出席成立大会,并在“左联”工农工作部工作,成为“左联”的骨干盟员。在“左联”,冯铿以一个青年共产党员的战斗热情,勇敢地投入对敌斗争。她不仅参加联络工会、张贴标语、印发传单、宣传群众的工作,还创作并发表了诗集《春宵》,随笔《一团肉》,短篇小说《遇合》,中篇小说《重新起来》和《最后的出路》等大量作品。其中《小阿强》、《红的日记》与柔石的《一个伟大的印象》、胡也频的《同居》,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一批直接反映和热情讴歌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战斗生活的文学作品。
    1930年5月,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上海沪西租界秘密召开,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红军、革命团体的代表出席会议。冯铿与柔石、胡也频3人被“左联”推选为代表参加这次会议。1930年9月17日,在上海荷兰西餐馆参加庆祝鲁迅50寿辰祝寿会上,冯铿发表了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演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次会上,冯铿认识了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
    1931年1月17日晚,冯铿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东方饭店讨论有关反对王明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推行的“左”倾错误路线时,被英国巡捕扣押,19日被“引渡”给国民党上海当局。在狱中,面对敌人时而严刑拷打,时而以高官厚禄利诱,冯铿这位 “左联”女杰,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2月7日,冯铿等24位革命者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秘密枪杀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据目击者称,冯铿身中七弹,尤为惨烈。同时牺牲的还有柔石、胡也频、李伟森、殷夫等“左联”青年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
    当夏衍将冯铿被害的消息告知史沫特莱时,这位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掩压不住内心的悲痛之情,当众失声痛哭,发文谴责反动当局向冯铿这位“新进的稀少的妇女作家举起屠刀”。鲁迅先生对冯铿、柔石等青年作家的被害,一直愤怒难平。在冯铿等烈士牺牲的两年后,鲁迅写下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深情抒发对冯铿等烈士的深切怀念,同时对反动派屠杀革命作家的卑劣行为予以严厉谴责,文章写道:“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你是本文的第58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11、2
作 者: 黄浩瀚 蔡慕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