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的别名叫花城、五羊城,深圳的别名叫鹏城,汕头的别名叫鮀岛,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相对来说,揭阳有一别名叫南康如今就少认知了。 据了解,揭阳之所以会有南康这一别名,与历史上一次建置变动有关。 原来三国初时,揭阳县人曾夏率众拒吴,孙吴小朝廷一时无法得到这一个肇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见诸《史记》、《汉书》记载古县地域,为填补这一处缺额,以示东南一统,遂于嘉禾五年(236)在原庐陵郡于都县东北划地另置一个揭阳县,隶属同时设置的南部都尉,史称揭阳县“移治”。太康三年(282),即晋室平吴统一全国后的第三个年头,南部都尉改称南康郡。因此后来修成的《晋书·地理志》载:“南康郡太康三年置。统县五,户一千四百,赣,雩都,平固,南康,揭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人因为《晋书》的这则史料以为是南海郡的揭阳县在此时改隶南康郡了,总之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修于明万历的《东里志》和修于明隆庆的《潮阳县志》都是有如此说法的。又因为晋时的南康郡早已不复存在,而此时赣南仅有一个南康县,南康县和揭阳县同为县一级政区建制,所以有人又误以为南康县就是揭阳县了。 揭阳地处祖国南方,康字又是吉祥字眼因此南康一名在一段时间里在揭阳很受热捧。明朝嘉靖丙午科(1546)举人夏大勋在为揭阳夏氏宗祠(在今揭 东县霖磐镇玉篮村)撰联时,在以新蔡代湖北黄梅县,东野代福建闽县之后也以南康一名代揭阳来入联,称:“支流绵衍,曰新蔡、曰东野、曰南康本本源源总由会稽分派”;明万历十四年(158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的松江(今上海)人唐文献为揭阳夏氏宗祠所题赠匾额是“泽衍南康”;肇建于明时的揭阳北门关帝庙中有“清樽调北海,熟桃献南康”一联;乾隆二十五年修成的揭阳夏家谱书题为《南康夏氏族谱》;民国三十五年(1946)《揭阳日报》改名为《南康日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诗人郑衡建议即将建立的揭阳诗社定名为“南康诗社”;1986年,揭阳县志办在榕城访问几位长者,他们言之凿凿,一再强调:“我们世居榕城,父祖常说,揭阳又名南康。” 大概是因为南康一名误解史籍得来的,所以一直没能得到官府的认同,至少笔者寓目的各版《潮州府志》、《揭阳县志》都是没有如此说法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修《揭阳县志》时,有人提及此事但很快在1986年6月21日召开的“揭阳县历史沿革研讨会”又被否定了。 从此之后,揭阳有一别名叫南康便更少人知道了。
|
你是本文的第48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12、6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