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汕头市中山公园内的“忠烈祠”,经过重新修缮,最近市政府已批复同意将其开辟为“潮汕抗战纪念馆”,汕头为此多了一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认识“忠烈祠”是50年前的事了。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读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中山公园内的少年宫参加课外活动,我因此对整座建筑结构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我们围坐在少年宫前面的草坪上进行少先队日活动,老师指着眼前的建筑讲述了少年宫的由来,我方知少年宫的前身叫忠烈祠,似懂非懂记得它是为纪念潮汕抗战的牺牲者而建的。但在此后的数十年间,社会的变革、人生的转折,将“忠烈祠”名字忘得一干二净,要不是五年前几个老友凑在一起边喝茶边聊汕头尚存的老建筑时,其中一人不经意说起“忠烈祠”的名字,在座者竟无人知道,我想了想说:“是不是在中山公园内原少年宫那座?小时候我去过多次,是老师对我们讲的。”于是,“忠烈祠”的名字又重新储存在我的脑海里。 前年,来自马来西亚的潮籍企业家庄坤平先生捐资200万元,用于复修“忠烈祠”。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在市民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对其复修的进展也加以更多的关注,我是其中之一。在复修忠烈祠期间,曾多次前往现场观看,目的是找回少年时代那点滴记忆。 端午节之日汕头沦陷 为何要建忠烈祠呢?这还得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说起。“民国廿七年,广州陷后,我国抗战全恃汕头为唯一吐纳海口,军需用品,汽油汽车,各种物资,举由南洋群岛及香港,输入汕头,再由汕头经潮安、揭阳,以入客属韶关,分属全国各省市。日敌为实施其封锁我沿海各口岸政策计,乃倾其海陆空力量,企图进犯潮汕益急。”(参见《汕头沦陷日》)正是汕头位于战略的要害之处,为实施其封锁我沿海各口岸,1939年6月6日,日军大本营命令陆军第21军一部和第5舰队一部协同,攻占汕头一带要地,陆海指挥官为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和第5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 6月21日,这一天刚好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日军对汕头进行突袭,凌晨1时,安藤利吉指挥由后藤十郎任支队长的粤东派遣支队(以步兵132旅团为主力),近藤信竹指挥40多艘舰艇、43架飞机、一架飞艇和一支海军陆战队进抵汕头港外,其总兵力共1万人左右。2时20分,部分敌军在达濠镇东湖登陆,上午10时左右占领与汕头市隔海相对的石;敌军主力则偷袭新津港、梅溪,并分出两支部队分别在汕头市东面的下蓬乡蛋家围和西面的蓬洲登陆,夹击庵埠镇,对汕头市形成包围态势。与此同时,日军共出动飞机44架次,对汕头市进行了大规模轰炸。驻汕的第十二集团军直属独九旅旅长兼潮汕警备司令华振中得悉日军登陆后,即下令各部队死守抵抗。此时,潮汕地区防军有独九旅的625、626团以及广东省保安团、地方武装警察、自卫队等约3000人,兵力处于劣势,但多数防军仍奋起抵抗。金砂乡是敌军主攻方向,驻地防军在营长李平带领下,冒死抵抗,奋勇杀敌,坚持到21日晚,除少数突围外,余皆殉难。而当日军从迴澜桥攻入市区时,在今民族路胡文虎大楼一带遭到防军和民众的英勇抵抗。在激烈的巷战中,由于双方兵力和武器的悬殊,我方军民伤亡很多。 我至今仍清楚记得,1964年的儿童节前夕,学校举办了“忆苦思甜”主题活动,班级请来了在环管处工作的李叔给我们上“忆苦思甜”课。李叔13岁时从潮阳流浪来到汕头,因不识字就一直靠做粗重活过日子,汕头沦陷时他刚好20岁,在汕头一家教会打杂。李叔说,日本仔进入汕头那天,他就藏在临街的一堆木板后面,目睹了激战的场面。战斗过后,胡文虎大楼一带随处可见到阵亡的死尸,他主动加入自发的收殓死尸队伍。因当时天气炎热,尸体很快就发出臭味,为避开臭味,他们每人嘴上都咬着一束点燃的香,将尸体搬运到中山公园内,又搭了一个大篷棚,作为临时停尸房。这些尸体后由存心善堂收埋。李叔说,因为汕头沦陷,他就回到潮阳老家暂住一段时间。听说他走后,中山公园就被日本仔占领了,运动场变为日军的养马场,园内很多树木都被砍掉当柴烧。 解放后,汕头市人民政府将这一天(6月21日)定为“汕头沦陷日”,并从2002年开始,每年在这一天响起防空警报,时长15分钟,让汕头人民永远记住这一天是汕头历史上唯一遭外敌入侵而沦陷的“市耻日”。 忠烈祠纪念抗敌殉难军民 1945年,潮汕光复后,汕头市民自发在中山公园原停尸棚的地方设立道场,祭拜抗敌殉难的军民。其时,正值国民政府出台了“抗敌殉难忠烈官民祠祀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忠烈祠设立及保管办法”,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建造忠烈祠,奉祀对象以抗日牺牲官民为主。至此,汕头总商会带头上书,向地方政府呈请在原停尸棚之处盖一座忠烈祠,以祭祀“抗敌殉难忠烈官民”,很快便得到地方政府的批准。市民获悉后,纷纷为筹建捐款捐物。 1946年,忠烈祠在中山公园内西北角动工建造。建成后的忠烈祠,占地面积约7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40平方米,为贝灰沙杉木混合结构。建筑风格融合了潮汕民间祠堂设计、“四点金”平面布局,庑廊接拜亭,又以西洋装饰风格点缀其间。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匾上的“忠烈祠”三个大字以及两侧门柱的“垂名炳海表,柱国障天南”楹联,出自一位八旬老翁之手,落笔清新干净,气势磅礴独步天下。此系邀请国民党元老、号称“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吴稚晖书写,题款时间为“民国第一丁亥年三月”(注:丁亥年即1947年)。 然而,忠烈祠落成不久,汕头市民还没来得及将它当作“祠”使用,就被捷足先登的国民党海军部队占作司令部,国民党汕头市党部也步后尘而来。尽管遭到汕头市总商会及民众强烈反对,最终还是“民斗不过官”,当权者我行我素,直至1949年汕头解放。 1951年,忠烈祠被改为汕头市儿童文化宫,1952年再改名为汕头市少年宫。“文革”初期停办;1973年10月复办。后来,汕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少年宫搬走,忠烈祠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未能妥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整座建筑日见荒废,杂草丛生中的主体结构摇揺欲坠,残败不堪。原有的石雕、构件随意丢弃。管理方后来干脆用大幅广告牌来遮挡,大煞公园之风景。 修复后的忠烈祠是在潮汕“四点金”建筑构造的基础上,融入客家建筑的穿心廊、围屋以及西洋文化墙体、白色门饰线等多种建筑元素修缮而成。正门之上,烫金的“忠烈祠”三字与门柱的楹联显示了它的历史作用;两扇深褐色木质大门,装有传统的门钹,门扇上红色梅花镂空木雕装饰图案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潮味”;几十根精美的花瓶式石柱环绕四周,是中西融合的体现;红色的墙体,分别嵌着长方型和圆型的老式窗户,红白相映格外引人注目;还有那成双成对的石栏杆、石台阶、石狮子,使整座建筑物更显得肃穆而庄严。至于“忠烈祠”的门匾及楹联何时被人用灰泥批荡遮盖起来?有人断言是在解放初期。在复修忠烈祠之时,意外发现的门匾及楹联得以“重见天日”,这的确可归纳成一个“缘”字,也就有了今日忠烈祠的更加完善完美。 在去年公布的第五批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忠烈祠旧址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榜上有名,最近汕头市政府又批复同意将其开辟为“潮汕抗战纪念馆”,使汕头多了一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尽管忠烈祠尚处在内部布展阶段,但每天仍有不少市民慕名前往参观,期盼纪念馆早日对外开放。
|
你是本文的第65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1、12 作 者: 陈楚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