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汕利用帆船的历史悠久,过去人们普遍使用帆船运输或捕鱼。上世纪30年代汕头港迎来史上发展最高峰,商业之盛一度跃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平静的海面也成了帆船停泊休憩的避风良港 帆船即利用风力前进的船,它是人类向大自然作斗争的一个见证,帆船历史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 潮汕利用帆船的历史非常悠久,过去人们普遍使用帆船运输或捕鱼,潮汕的帆船按大小分为红头八卦、大八桨、大乌底、大圆尾等多种,每艘载重量多则三四千担,少则一千担左右,遇六七级的强风,帆船还能安全航行。在这些帆船中,清代频繁往来于东南亚和潮汕的红头船最为突出。红头船一般长约20米,宽、高约五六米,有五至七个船舱,航行区域十分广阔,北至江浙,东到台湾,南至越南、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每年秋冬出航,春夏之间返航。在樟林港不断枯涸的同时,汕头港逐渐兴起,并迅速成为韩江流域唯一可以停泊机器轮船的港口,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也成为各式船只停泊的主要港口,其中就有许多帆船。光绪之前,英、德、美、法等国家航行至汕头港的船只还有不少是帆船。光绪三年之后,外国帆船越来越少,以至绝迹,汕头港海域出现的帆船均是本国所有。上世纪初汕头美墇照相印制的明信片上,汕头港海面点点风帆与机器大轮船交相辉映(图①,图片来源:陈传忠《汕头旧影》)。而同年代,停泊在汕头太古码头边的帆船,可以见到放下风帆的船上露出高高的桅杆(图②,图片来源:陈传忠《汕头旧影》)。1906至1907年之间,汕头太古公司码头边,同样停泊着许多露出桅杆的帆船(图③,图片来源:太古公司网站)。 潮海关税务司辛盛在《1882-1891年潮海关十年报告》中指出,从韩江上游地区南下的六篷船,船体宽,底平,船头弯弯翘起,其特点是用篙撑船使船航行,船工们从船头顶点起步,握篙撑船,竹篙紧抵肩膀,身体几乎形成水平线,一直跑步撑至船尾,船就这样得到了可观的前进速度。帆船由于利用风力作用,既节省了人力,又能根据风向调整行驶,保持船只稳定航行,且不受水深浅限制,与韩江内河的船形成鲜明对比。民国之初,往来汕头港的帆船与前别无二致,依然乘风破浪前行。汕头迴澜桥边韩江水道上,繁忙的人们来往于帆船与岸边(图④,图片来源:陈传忠《汕头旧影》)。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图书馆照片数据库中,有一张关于汕头海面上行驶帆船的照片。照片摄于1923年,有两艘双桅杆帆船和一艘单桅杆小帆船,正向妈屿口方向进发,船上依稀可见正在操纵桅杆的船工,船上未见货物,从图片注明可知这些帆船是渔船,照片的背景是石山边几幢洋楼,大概可知是英国领事馆和太古公司的产业(图⑤)。这样的场景在当年汕头海面照片中,时常可见(图⑥: 上世纪20年代,日本大阪神田原色印刷所印行的汕头石全景明信片,图片来源:陈传忠《汕头旧影》)。 上世纪30年代汕头港迎来史上发展最高峰,商业之盛一度跃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平静的海面也成了帆船停泊休憩的避风良港。即使在汕头沦陷当日,大量帆船仍帆行在海面上,被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摄入照片中(图⑦:侵华日军在汕头外的新津河与运行的帆船相遇,图片来源:《日军侵略潮汕写真》)。 光阴荏苒,到了改革开放前后,各类帆船还是频繁地进出汕头港,有运货的,有捕鱼的(图⑧:1980年,在汕头港入口处妈屿海域行进的帆船,图片来源:王瑞忠《城旧影》)。日月如梭,虽然汕头港现在已见不到帆船,最后一艘帆船何时离开汕头港的,也无从知晓,但可想象到的情景是,汕头港上,大轮船旁边穿插而过的帆船,显得非常渺小,这正成为传统时代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写照。
|
你是本文的第66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3、14 作 者: 陈嘉顺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