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港与泉州港中点地理位置优越,宋明清涌现大量外贸港口——潮汕古代海外贸易繁荣 最新 图1张

    潮汕地区正好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与泉州这两个著名港口之间的中点,地理位置优越,使本地区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由曾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杜经国和现任广东省潮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挺合写的《潮汕地区古代海上对外贸易》,文中就提出,尽管其地位还不能同广州、泉州相比,但在古代南海丝绸之路仍占有着重要的位置。那么当时潮汕地区的海上贸易情况如何呢?
    潮汕历史上拥有多个外贸港口
    外贸港口是海外贸易的基地,在宋元以前,有潮州港、凤岭港和揭阳港,而到了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外贸港口较重要的有庵埠港、柘林港、樟林港、汕头港和南澳港,其中,庵埠、樟林以及汕头三港的兴起均在清代,而且都是合法的外贸港口。
    柘林和南澳的海外贸易则盛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初,但此时两港的海外贸易,被海上商人集团所把持。康熙二十六年周硕勋《潮州府志》卷四十“艺文志”,题作《备倭论》中,有案语论及这类海寇商人:“一曰窝藏:谓滨海势要之家,为其渊薮,事觉辄多方蔽护,以计脱免;一曰接济:谓黠民窥其向道,载鱼米互相贸易,以赡彼日用;一曰通蕃:谓闽粤滨海诸郡人,驾双桅,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携诸蕃奇货,因而不靖,肆劫掠。”据此可知官府之视为海寇者,但在沿海豪势以至一般百姓眼里,还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
    南澳则是这类海上商人的最重要的活动据点,海上商人集团头目林国显、林凤、吴平、许朝光、曾一本、林道乾等,都曾盘踞于南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林国显战死潮阳,其侄女婿吴平复集船百余艘,据深澳,筑寨自守,其地今名“吴平寨”,寨墙遗迹仍可见。此后吴平部属曾一本、林道乾,林国显养子林凤相继为海上商人集团头目,这些海上商人集团,以南澳为据点,突破海禁束缚,进行海外贸易,其中东南亚的爪哇、安南、旧港、吕宋、大年等地,更是海上商人所熟悉的贸易地。清代,潮商的海外贸易主要也以东南亚为目的地。
    南澳开通东西洋航线
    潮汕地区古代海外贸易,形式上以未经官府统一管理的民间贸易为主,黄挺认为,这种民间“私相交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正是凭籍于由南澳岛出发,直接交通东、西洋航线而开通。
    公元7世纪以前,潮汕地区与东洋的海上交易便已开始,船只从南澳出发至澎湖屿之后,借助季风与海流,可往来菲律宾群岛与北罗婆州,到了宋元时期,通往西洋的航线也开通了。清道光时,海阳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万里长沙千里石塘”也记载了这条航线:“南澳之地,正南出大海无边际,未有道之者,凡船道皆西南行,上东北行。谚所云‘上至天津,下至马辰(现为印尼南加里曼丹的首府)’是也”。
    澄海多次出土大型贸易海船
    木海船是进行海外贸易所依靠的最基本工具,早在唐代,潮汕地区的船舶已经可进行远程航行,而到了宋元时期,相关海舶的资料则较为丰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澄海地区也是多次出土宋代海船残骸。1950年,澄海县境内的凤岭古港遗址东部,发现宋代缆绳工场的遗址,面积达五、六千平方米,同时出土大量巨缆,而在1960年,古港湾附近的程洋岗村,更是出土了重达一吨多的生铁船锚,反映当时海船的形体已经较大。
    清代雍正朝,为防范出海民船违法资盗,规定广东商船船头及大桅上部漆红色,这便是大家如今熟知的“红头船”。1971年和1972年,澄海东里相继出土两艘清代“红头船”,船长分别为39米和28米,经查证这两艘船均属海外贸易船,用料考究,构造结实,载重量可达三四百吨,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汕头地区当时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你是本文的第55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8、12
作 者: 黄鸿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