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仙乐杨氏家庙中现存有杨钟岳的亲手笔迹“仰而思”的木质匾额。揭阳榕城双峰寺中的“大雄宝殿”、“双峰寺”牌匾字,原是杨氏所题,可惜20世纪50年代一毁无存。清乾隆年间的杨万宁(1706—1766)。他幼时性沉厚,喜读书,少年时有文誉,居家孝道,于乾隆戊午年(1738)中第三名举人,先后授海康教谕、感恩教渝、名山县知县、巴陵县令、岳州守备、知府、直漕州知州,1766年任靖州知州。他为政清廉,关心民苦,体察民情,发展生产。杨氏在巴陵任职时,巴陵地处交通要道,军民杂居。在收漕粮时,每日亲躬查察,不俱奸佞,杜绝向来斗级筛夫之弊端。当发现该县堤垸四潦,便率领军民及时修复。遇上大旱田园失收时,杨氏令民按亩出夫夯筑堤围,挖塘蓄水,以供灌溉。并把潮汕种甘薯的“摘苗”法带到那里,取代当地用薯块的落后种植法,提高了产量。中原先民入潮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力口快了潮汕经济的发展。进步了的潮人又把先进文化技术带回了中原,这是中国古代东西部文化交流的例证。杨万宁为官28年,家无长物。而鲜为人知者,杨氏身后却有存世诗文25篇,在旧族谱中有载。
    此后,槎桥村又先后出现了杨长发(进士),杨联长(顺德教谕)、杨朝宝(进士)等一批士人并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夫门第”、“翰林街”——并不单单是炫耀家族的显赫槎桥古寨,门楼上明代塑有“仙槎”两字匾额。寨内宅院严整,寨前碧波荡漾。进了门楼,迎面是一式7座“三厅通”民宅,门楣上大都塑着“大夫门第”匾额。我们原以为仅此而已,岂料走了“翰林街”及几条巷道,所见几十座宅院,门楣上皆有此横额,就是在‘家重建的门楼上,也要依样复制上“大夫门第”的字样。既表明这里的居民是宋代中顺大夫杨绘的后代,炫耀着门第的显赫,也包含着重视诗书礼义的思想意识。
    这座古寨,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巷道上铺的是灰黑色的花岗石板,已被岁月打磨出道道印痕。宅院外墙灰皮大部分已脱落,裸露着质地坚硬的红砖。正座后面一座楼阁别具一格,重山叠的门楼上的匾额,塑着“静远”两个刚劲的大字,右侧依稀可见两行小字:“静读六经典籍,远观五岳山色。”原来,这是清道光年间岁进士杨朝宝(又名杨敏慎)的旧居,门楼上的匾额及冠首联均出自顺德县教渝杨联长之手。朝门楼正面是一座二层楼阁,左侧是绣楼,门窗户扇均是木雕装饰。可以想象当年杨朝宝临窗读经或小家碧玉扇掩桃腮、凭栏倚望的怡人情景。
    明清两代,杨绘有多少后辈从这个古寨走上仕途?仅据《槎桥杨氏族谱》不完全统汁,两朝进国学(太学和国子学)及庠生(府、州、县学生员)岁贡生(国子监生员)和恩贡、拔贡、副贡、荐贡生员共200多人。其中有4进士、6举人。清代4进士分别为:顺治辛丑科进士、翰林院学士杨钟岳;嘉庆戊辰科副进士杨载岳。现宗祠内保存着“副魁”牌匾—块;乾隆丁丑科进士杨长发。祖祠内保存着刑部尚书刘统勋、礼部佑侍郎金德瑛等4大臣联名赠给杨长发的“进士”匾:道光岁进士杨朝宝。据杨氏宗祠理事会保存的资料文献统汁,槎桥村历代士子受钦赐匾额38块,赐建旗杆台38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解放后废毁殆尽。
    新中国成立以来,槎桥人更加重教兴学,奖教奖学。解放以来考取博士生、研究生及各类大中专学校的子弟有500余名。杨氏“诗书传家”的祖训和家风,已被赋子更新的内涵。
    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富丽堂皇的槎桥杨氏宗祠位于槎桥东联村,建于清康熙丁未年(1727),废于十年浩劫,重修于改革开放之初。宗祠坐北朝南,仙桥河逶迤九曲经祠前汇入榕江,故有“山溪来九曲,俎豆灿千秋”之美谈。祠前有石狮—对,栩栩如生,系古祠之原物。踏入祠内,使人神清气爽。祖祠占地1000多平方米,正厅梁上挂着“绍光堂”木质金字漆匾,下方悬挂始祖杨绘及夫人画像。祠内装饰考究,古色古香。中厅悬挂着“进士”、“副魁”、“贡元”的匾额,虽经百年岁月,仍不失本色。祠内还保存着一方乾隆二十八年旌亭“比翼朝天”节孝亭上的“圣旨”石刻,字体雄浑大度,:今虽不见节孝亭,但能保存此御赐石刻,也弥足珍贵。
    杨氏宗祠前殿天井旁。有两根嵌入墙体的石柱,其实都只是半爿而已。柱上仍清晰可辨清朝顺治辛丑科进士、翰林院学士杨钟岳撰写并书的楹联:“希盛唐名贤之聚,三眷肯构肯堂,千百世光辉俎豆;体吾家先正之铭,四知为弓为冶,亿万年清白云扔。”当年宗祠被除毁,石柱被人劈成两半作桥梁,宗祠重建时,残柱得于重见天日,宗祠理事会众贤达小心翼翼地把这—珍贵的文物“请”进杨氏宗祠,幸好楹联字完好无缺。同时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杨绘墓园一截“关西”石刻。2000年9月,杨绘墓园被揭阳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谈到抢救文物古迹的事,年近花甲的村治保干部杨彦锡叙述了他与父亲两代人保护始祖杨绘及夫人画像的动人故事。杨氏宗祠被废时,祖祠内一批古画被红卫兵抄走。当时回国探亲的马来西亚老侨胞杨祈财闻讯,连忙四处寻找绘公的画像。后来有幸在生产大队部的一个角落觅到,便以华侨的身份,要求带去侨居地。得到生产大队领导准许后,却因为是文物,海关不准许带出。后来杨祈财交由26岁的儿子杨彦锡“秘藏”了下来,使这两幅古画像在改革开放之初得以重见天日。如今,杨氏宗祠成为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内没了图书室,现有藏书一万多册、书画百余幅。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村党政在此多次举行书画展。平日,有老人在祠中轮值管理图书文物。
    古树名木郁郁苍苍,这是槎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东洋古庙旁,有两株900多岁的胶珍古树;距仙槎古庙不远处,有一棵200多岁的古榕和一棵590多岁的胶珍树与榕树共生的“榕包珍”。无疑,它们是槎桥这个宋代古村悠久历史的见证。槎桥杨氏宗祠和绘公墓园重建时,不少省市领导及名家题辞祝贺。广东省原省委书汜
    吴南生的题辞“杨绘墓园”;广东省原副省长欧初、王琢也先后题辞“八闽文衡”、“翰林学士”等。这些珍贵字画经精心装裱并镶在镜框里,在祠内陈列。在新世纪里,我们相信,槎桥——这个宋代古村的文化之花,定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你是本文的第94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