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希之,汉族,原名林应熙,祖籍潮安,我国感光化学工业的奠基人。1921年8月出生;1946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9年在汕头市建立“公元”实验室;1952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张黑白照相纸;1953年与郭明声等创建我国第一家感光厂——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1969年10月去世。 说起中国的胶卷相纸,就不得不提汕头的“公元感光厂”,它是新中国第一家国产相纸基地;说起“公元”,就不得不提一位先人的名字——林希之,他被誉为“中国感光工业之父”、“中国相纸之父”,半个多世纪前,他制造出我国第一张黑白照相纸,开创了中华民族感光材料工业的新纪元。 风华正茂,投身工业立志为中国人争气 上世纪20年代,林希之出生于富商家庭,祖父曾代理英商太古公司船务,在汕头市创建“太古南记行”。1934年秋,林希之就读于汕头市私立英华补习学校。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到香港避难,并在当地续读。1941年秋,林希之以优异成绩考进了香港大学。不料才念了一学期,日寇进犯香港,学校停办。林希之又回到了汕头。1946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就读,并选定了民族工业的一个空白点——感光化学为主攻目标。当时,一名外籍教师曾在他面前讥诮过中国工业的落后,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于是,林希之立下决心,要在感光材料方面为中国人争气。 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1948年,林希之回到家乡汕头,专心致志地开始了感光化学实验工作。1880年发明了卷式感光胶卷的美国企业家乔治·伊士曼是林希之追捧的偶像,他决心向偶像学习,研制出新品种相纸。随后,他和几名志同道合者,筹办起“公元实验室”,经费不足,他就制作西药卖给药房,补充时需。 上海解放后,林希之的不少亲戚都外逃出国,而他却决定留下来,报效新中国。 永安街上,“公元”开创感光材料新纪元 60多年前,地处韩江三角洲最南端的汕头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那个时候,国内感光材料研究尚是一片空白,在完全没有资料文献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林希之绞尽脑汁克服各种困难,从未放弃实验。 在“公元实验室”里,没有高级照相精胶,他就用食用鱼胶代替。没有设备仪器,他就自己动手做:瓷杯便是乳剂桶,酒精灯便是加热器;将凳子翻过来安上饼干盒做成冷却轮、几根木棍子便成了涂布机;油渣桶里放上石灰算作干燥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长达两年的探索,积累了成百上千数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获得一个重大的突破:1950年6月2日,新中国第一张原始氯素照相纸终于在“公元实验室”里诞生了!随后,林希之又马不停蹄,先后研制出感光计和密度计。1952年10月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张黑白照相纸。 1953年4月1日,我国第一家感光企业——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建立,林希之任副厂长、总工程师。最初,这个厂只有15人。不久,国家正式投资扩建厂区,将现在汕头市永安街的53间民房改建成了新厂房。1955年5月开始,厂部办公搬到永安街96号。之后,新生产线采用双层浸涂式43英寸涂布机,生产能力得到提高。1956年7月建成菲林(胶片)实验车间并进行小型试产。经过2千多次的试验,终于在1958年2月投入批量生产。 从那个时候开始,“公元”成了汕头人最引以为豪的一个符号,公元感光厂开创了新中国感光材料工业的新纪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公元厂成为全国感光行业的先驱及技术典范。1959年轻工业部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感光材料专业会议,宣告我国照相感光材料工业的形成,生产列入国家计划。大跃进后才建起来的厦门厂、上海厂以及天津厂,先后组团来汕取经。时任副厂长、总工程师的林希之毫无保留地将个人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1959年夏,前苏联专家茨维特柯夫来厂参观,盛赞钡地纸车间独特的沉降器设备,认为较之当时苏联水平还要先进。后来他通过轻工业部来要了资料及图纸,带回国去——开创了我国感光化工技术向外国输出的先河。 在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公元”人相继创造出第一张传真胶片、第一张卫星云图接收纸、第一张TB传真相纸,第一张示波仪记录纸……“公元”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林希之这位中国感光工业的创始人,共和国感光工业的拓荒者。林希之还先后倡办了职工业余学校和汕头感光化学专科学校。 追梦之人,带着遗憾倒在梦开始的地方 林希之早年患上了肺结核病,繁重的科研和经营工作更是让他的健康状况不佳,近乎伤残。他的夫人高女士曾回忆,林希之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由于右臂无力,经常会从车上跌下来,他从地上爬起来,又继续赶路。这在汕头,竟成一景。由于长期用脑过度,他还经常失眠,有一段时间竟常常通宵达旦,尤其当他正在攻克一项科研项目的时候,根本无法睡好觉,每天都得靠安眠药强制休息,后来安眠药服量逐日增加,只好从国外进口了一架电子催眠机。通过机械,帮助他获得短时间的睡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既有外侨关系又是“反动权威”的林希之从一开始就遭到残酷迫害,他被关进“牛栏”,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抄家,科研资料被销毁,实验器材被砸烂。那时候,他时常吐血、盗汗、痉挛、昏迷……1969年6月,看守的人怕他死在“牛栏”里,就把他放了出来。林希之一回到家里,就忍着剧痛,又埋头工作。他把家中的几个收音机拆成零件重新组合,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开始研究一种提高软片感光度的新技术。妻子不忍,林希之说:“活着就要工作。让我干吧,我能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那一年的10月,秋天比往常来得更早一些,追梦的人带着遗憾倒在了梦开始的地方——48岁的林希之去世于自家老宅楼梯下一个没有阳光的小黑屋里,他的生命与事业一样都走到了最黑暗的尽头,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完成任务。” 2008年11月,广东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晚会上,省摄影家协会特别对“广东省十大全国之最”的获得者以及被授予“奠基奖”、“传承奖”的广东老一辈摄影工作者进行了隆重而热烈的表彰,林希之的儿子林传真应邀替先父前去领奖。当主持人看到他手上捧着一个旧相纸盒,并得知是林希之亲手研制的我国第一张照相纸的包装盒时,激动地向所有人介绍:“这就是装着咱们中国自己研制的照相纸的盒子,他的创造者就是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
|
你是本文的第76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3、12、25 作 者: 方晓旻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