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鲁迅倡导发起的,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木刻版画家,广东兴宁人罗清桢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是鲁迅有关“汕头”的提示,铸造了罗清桢艺术成就的辉煌。汕头工人的艰辛、市井的风情,成为罗清桢艺术创作的精神动力和生动题材。为此,本报特约黄羡章先生撰写此文,特分上下两期刊出,以飨读者。 木刻版画,简称“木刻”,是版画的一种。指用刀在木板上雕刻画,然后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我国木刻版画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木刻版画都是复制绘画作品,即绘、刻、印都是分工制作。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掀起,才开始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绘者、刻者、印者三职。这一变革,使画家的艺术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开启了我国版画史上崭新的一页。 梅州在我国新兴版画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版画家,其代表人物有罗清桢、陈铁耕、罗映球、温涛、钟步卿、陈卓坤、张慧、荒烟、邓启凡、黄山定等。在这些人物当中,罗清桢又是最具代表性、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刻版画家。《中华民国历史图集档案》“抗日题材美术作品”选用24幅木刻版画,其中属于潮梅籍版画家的2幅作品,都是罗清桢创作的。“他的木刻多用精细的线条纯熟的刻技而取上乘,其精细处可称为三十年代中国木刻的开山祖,在当时国内木刻无出其右者”。 鲁迅:艺术征程上的引领人 罗清桢,1905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县宁新高陂仔村一户贫穷农家。从小生活困苦,热爱劳动,勤奋好学,尤喜爱绘画,读中学时就以善画人物炭画而受称誉。中学毕业后,受聘在乡村担任小学教员,以微薄的报酬维持生活,积攒继续深造的学费。1926年夏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专业。因经济困难,中途曾两次辍学回家乡教书,直到1931年才毕业。 回到家乡的罗清桢先后应聘在梅县丙村中学、松口中学任教。走上中学讲坛,罗清桢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眼前的一切让他思想十分苦闷。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乡村的凋敝,百姓的饥寒,他深感世道不公,怀疑自己美好的青春、生动的画笔,究竟能在这个社会起到什么作用。诚如他所说,“回到乡间,哑了似地过了许多日子”。 翌年,也许是对社会现实的茫然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交织的激发,罗清桢受同乡同学陈铁耕的启发,了解到鲁迅正在竭力提倡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并第一次看到鲁迅编印的木刻《士敏土之图》。该书收入法国青年木刻家梅斐尔德为小说《士敏土》所作的10幅木刻插图,是鲁迅于1930年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的。鲁迅把原拓版画以珂锣版精印于夹层宣纸上。画面黑白强烈,刀法犀利,作者的思想追求在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时,茫然、郁闷的罗清桢心头为之一振,“积聚在胸中的愤怒和痛苦,将会有办法完全发泄出来了”。 从此,罗清桢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上,制刻刀,磨木板,起素描草图,刻图画,夜以继日,不到半年时间,就刻出50多幅木刻。他挑选出其中比较满意的10幅,拓印成册,套上《清桢木刻一集》封面,寄往上海向鲁迅请教。无时不关注木刻、一贯爱护青年的鲁迅收到罗清桢的作品亦十分高兴,从作品中见到一位初学者对木刻版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立即复信给予鼓励,肯定作品的优点,指出画中的不足。得到鲁迅的指导,罗清桢欢欣鼓舞,更坚定走木刻版画艺术道路的决心。 1934年暑假,罗清桢从家乡经汕头乘轮船到达上海,由朋友引荐在内山书店拜访鲁迅。鲁迅关怀这位生活清贫而艺术精神富足的青年,给予热情的接待和直接的指导。罗清桢从导师的身上看到希望和力量。以后,凡有新作,必向鲁迅求教。鲁迅亦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像园丁呵护一颗幼苗成长那样扶植这位青年。从题材选择、创作思想,乃至每幅作品,鲁迅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如对罗清桢《挤兑》、《起卸工人》和《黄浦滩头》三幅作品,鲁迅以带着谦恭的言辞指出:“倘许有所妄评,则愚见以为《挤兑》与《起卸工人》为最好,但亦有缺点:前者不能确显出银行,后者的墙根之草与天上之云,皆与全幅不称”;“《黄浦滩头》的烟囱之烟,惜不与云相连”。罗清桢按照鲁迅的指示,对这几幅作品进行修改,其中《黄浦滩头》原描绘岸上人群向客轮招手,但烟囱之烟因木板宽度限制而无法接上,罗清桢就索性另刻一幅,把立体人物改为两个搬运女工送完行李步上码头,使其生活气息更浓,并将其改名为《在码头上》。罗清桢的修改受到鲁迅的肯定并再次复信:“经修改后,……比初印为好了。” 鲁迅对罗清桢的指导是全方位的。就连拓印时的用纸都提出看法,建议最好用中国宣纸,还教他拓印时用墨的浓淡、磨拓轻重等方法。每见罗清桢有所进步,鲁迅又不时予以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先生的作品,是前途大有希望的。” 从罗清桢第一次向鲁迅寄送作品开始到鲁迅逝世,不到4年时间,鲁迅共收到罗清桢作品100多幅,罗收到鲁迅信函达30多封。鲁迅还多次寄赠《一个人的受难》、《引玉集》、《新俄画选》等多种刊登有外国优秀作品的珍贵画册给罗清桢。在鲁迅的介绍下,罗清桢还到日本学习版画艺术,拜访日本木刻名家,观摩版画作品。 鲁迅的引导,国外的学习,创作的实践,使罗清桢深刻理解鲁迅“绝不马虎下刀”的真谛,一改原来比较粗放的刀法,向精细严谨的画风发展。这一转变,使罗清桢不论是创作思想还是表现技法都出现一个飞跃。1935年,他的木刻“第三集”问世,鲁迅将其中部分作品选送参加平津“全国木刻联合展览”。罗清桢在全国美术界崭露头角。 罗清桢没有辜负鲁迅的期望,他不仅用自己不断进步的作品来报答导师的关爱,亦用深厚的感情来报答恩师的恩惠。1936年5月,鲁迅不幸病逝,远在大埔的罗清桢悲痛万分。他组织百侯中学师生举行报告会,追忆这位伟人对新文艺立下的丰功伟绩;他把鲁迅的书信、手稿以及有关资料集中起来,举行展览会,激励师生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树立为祖国、为民族贡献力量的信念。 鲁迅逝世后,夫人许广平在报上刊登启事,征集鲁迅书简,罗清桢立即去信表示支持,并将鲁迅生前写给他的信函全部寄去,使《鲁迅书简》顺利、快速出版。许广平在该书“编后记”中特别提起:“记得鲁迅先生刚逝世不久,曾经登报征求远近好友给我帮助,……那时见报就响应我的要求,最先寄给我多是木刻界的朋友,其中罗清桢先生就是一位。……而待到现在书简出版,罗先生却逝世,不及亲眼者,诚属憾事。”由此可见罗清桢与鲁迅、许广平感情之深。 我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鲁迅在上海倡导发起的。20世纪20、3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形形色色的艺术流派泛滥,并在我国艺坛上产生较深的影响。而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对中共革命武装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在国民党统治区内,采取政治高压手段,禁止进步书刊,封闭进步书店,迫害进步文人。这些严酷的文化环境,激发了顺应时代潮流、秉承正义的鲁迅在繁忙的文学战斗中,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竭力提倡版画。鲁迅认为,在白色恐怖统治下,稍带进步色彩的文艺都遭禁止和压迫,把革命的木刻夹在风景、静物、插图中展出,变“不合法”为合法;“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十分明显,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一经掀起,就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问世,是倡导者鲁迅心系民族解放、人民命运、国家兴亡的产物。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罗清桢有幸生长在这一时代,在鲁迅的关怀、指导下成长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木刻版画家。这正是他关注社会、向往革命、追求艺术、心灵与鲁迅相通的缘故。 (未完待续)
|
你是本文的第62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1、22 作 者: 黄羡章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