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庠,与郭沫若并称“北郭南杜” 最新 图1张
    杜国庠(1889~1961)
    杜国庠,曾用名杜守素、林柏修、吴啸仙等,澄海莲上镇兰苑村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厅厅长、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主任。
    留学日本接受新思想
    杜国庠的父亲杜建硅为晚清秀才,以教书养家糊口。杜国庠5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生活更趋困苦。幸嫡娘吴清慈、庶母陈秋菊勤劳慈惠,省吃俭用,杜国庠7岁时才得以入私塾读书,受到较好的启蒙教育。
    1904年,日、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的东北爆发战争,腐败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对此,15岁的杜国庠感到无比愤慨,在一篇策论中他极力主张收回东北主权,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这篇文章被塾师的友人吴贯因看到了,对其大加赞赏。当时,吴贯因正在莲阳许厝岭梅私塾执教。他主动向友人提出让杜国庠到他那里免费就读。在吴贯因的指导下,杜国庠接触到上海出版的报章杂志,接受新思想,开阔了眼界。不久,吴贯因到县城景韩书院任教,杜国庠也被带到县城继续学业。
    1907年,18岁的杜国庠得杜氏大宗和邑中同善祠的资助,也东渡日本求学。1916年秋,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1919年毕业,取得经济学士学位。在日本期间,除了基本学业外,他广涉其他知识,特别是哲学。在帝国大学,日本著名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使他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和伟大,从而开始确立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治学的志向。
    与郭沫若并称“北郭南杜”
    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书时,杜国庠与郭沫若交谊甚笃,他们与彭湃、李春涛、王鼎新等组织“赤心社”,并在东京发起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示威游行。回国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并肩作战。在学术领域,杜国庠精研中国思想史,是中外知名的哲学史家,译著甚丰,与郭沫若并称“北郭南杜”。他们在先秦思想研究中,对于孔墨思想的评价有着分歧。郭沫若认为,西周是封建制,孔子是代表新生产关系的思想家,墨子代表的是保守的思想,持“崇孔抑墨”的观点。杜国庠则认为墨子才是革命的,比较全面肯定墨子的思想和影响,故郭沫若曾戏称杜国庠为“墨者杜老”。1965年6月18日午后,郭沫若专程从汕头到澄海澄城东门外墓地凭吊杜国庠。归途,郭沫若忆起与杜国庠半个世纪的交往,以及共同的革命追求和学术上的儒、墨各执一家之争,感慨系之,成诗一首:
    昨游桃花涧,君字见涂朱。
    今来澄海县,君墓木扶疏。
    结交五十年,相期马列徒。
    不惜破唇舌,不惮断头颅。
    天行有健顺,人力为乘除。
    不移复不屈,时还读古书。
    厚墨君虽异,薄儒我不殊。
    新天日月改,赤县起宏图。
    百家交争鸣,进步在谦虚。
    君德乃吾师,自愧殊不如。
    生花献一束,聊表寸心初。
    后来,郭沫若将此诗书成一横批,原迹藏于澄海博物馆,有关部门另摹刻上石,立诗碑于杜国庠墓之侧。
    建“书田制度”帮农家子弟入学
    杜国庠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而且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1919年秋,杜国庠学成归国,经李大钊介绍,在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在吴贯因主持的内务府编译处兼任编辑。1925年春,由于北洋军阀对北京大学干预、操纵,学风日下。杜国庠深感“此非久留之地”,乘奔母丧之机,辞去在北京的职务,毅然回梓。
    回到家乡,杜国庠为杜氏崇德学校撰题《校训》。《校训》曰:“崇德吾母校,屹立于莲阳。学术阐明地,人才制造场。愿吾曹力学,亲爱聚一堂。”杜国庠强调“力学”、“亲爱”校风的形成,以期把学校办成“学术阐明地”和“人才制造场”。这是杜国庠早期教育思想的体现。
    为改善办学条件,帮助家庭贫困的农家子弟入学读书,杜国庠倡导并建立莲阳杜氏大宗祠的“书田制度”,即从杜氏大宗祠辖下的公产中划出部分田产,田租收入作为供杜姓子弟读书之用。杜国庠还亲手拟订《杜氏子弟就学奖励若干办法》,规定“小学生全部免缴学杂各费;初中生助稻谷6石;高中生10石;大学生20石(每石约150市斤)。”此举不仅在澄海各地起示范作用,对潮汕其他县份也有积极影响。原复旦大学教授、《文汇报》副主编杜绍文(当年“书田制度”的受益者)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在我国旧社会的农村中是一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举”。
    开创澄中男女同校新风
    1926年8月,经校董会公推,杜国庠出任澄海中学第三任校长。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他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革新校政,破除封建陋习,接收澄海女师讲习所吴文兰、蔡楚吟等6名女生转学到澄中,打破澄海中学自1915年创建以来不招收女生的惯例,开创男女同校的新风,揭开澄中校史崭新的一页。
    在任期间,他大胆聘任李春蕃等一批进步教师到校任教,积极支持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学生到海丰学习农民运动经验,从中造就一批栋梁之材,为澄海中共党团组织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把金中办成岭东“最精彩学校”
    1926年3月,杜国庠接受当时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委派,出任金山中学校长。一进金中,他便大力整饬校政,撤换反动教员,实行“民主治校”。通过充分酝酿,产生有教师、学生、工友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他们大清积弊,整顿校产,杜绝受贿贪污。
    经过整顿,清理积欠,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大大提高教职员工的待遇,增添了大量的图书、设备,使整个学校充满生机活力。在教育体制方面,杜国庠把过去初中四年制,改为高初中各三年结业的“三三制”;把高中部分为文、理、师范三科,切切实实造就人才,解决当地人才奇缺的问题。杜国庠在金山中学仅1年半之久,就把学校办成岭东“最为精彩的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杜国庠担任过多个党政领导职务,其中有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厅厅长、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主任。他以大学为重点,组织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他珍惜人才,器重有识之士,以宽广的胸襟去团结有专长的旧知识分子;他作风深入,工作细致,谦虚随和;崇高的学术声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教育界的典范。他为广东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你是本文的第78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1、1
作 者: 蔡炫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