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先生在《樟林古港碑记》中记载:“红头船,……装载旅客和货物,乘风破浪,扬帆远征,北上直达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南下出航暹罗、交趾、新加坡诸邦。”樟林北社“和春”号的红头船上对联是:“和之璧,隋之珠,璧合珠联歌满载;春自南,夏自北,南来北至庆荣归。”这是一副藏头对联,读之可感受到船满载而归的喜悦,更可感受到清乾嘉年间古港海运之繁忙。那么红头船上所载为何物呢?

    樟林港流传一曲民谣:“红船到,猪母生,鸟仔豆,带上棚;红船沉,猪母眩,鸟仔豆,生枯蝇!” 这生动地唱出红头船与潮汕民生的重要关系,其所运载货物价值不菲!康熙二十五年《澄海县志》记载说:“农工商贾皆藉船为业……其舶艚远驰会省、高、惠,逐鱼、谷、盐、铁之利,虽盗贼风波不顾。”

    康熙六十年(1721)始由海外输入洋米,清廷允许与暹罗进行大米贸易,红头船最初是以申请运入大米而营运,于是商民纷纷造船。樟林商人在近航的基础上开始向远洋试航,红头船事业也随之迅速兴起。红头船航行路线分南北两路:北上的船,装糖包,俗称“糖蛋龟”,于夏天季节,趁南风由海道北上苏州、天津;也运盐,清人翁方纲诗云:“粤船北上闽船南,船船换得潮州盐”,说出了沿海货船南北穿梭航行的景象。潮汕近海,盐是特产,小江、招收、隆井是古潮汕三个著名盐场,而小江盐场正是在樟林港附近,满载潮州盐出航北上应该是红头船的常规生意。

    到秋天东北风起,即贩运棉花、色布、干果、药材等回港;南下的船,多至雷州、琼州,或远至越南、暹罗、印尼、马来西亚、婆罗洲等地载货做生意。

    清乾隆二十二年起,政府关闭了其它港口,仅留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口岸,此时樟林港恰好与广州配合,以红头船的航行给以补充。暹罗盛产大米且价格便宜,来自地狭人稠、即使丰年也“不足三月粮”的缺米之乡潮汕的红头船,就这样与大米之国暹罗有了特殊的关系。它在把暹罗的大米采购回来的同时,出于制造红头船的需要,也购买了暹罗盛产的、誉满全球的最佳造船材料——楠木和柚木。1971年澄海东里镇南畔洲河滩出土一艘红头船,整船用泰国楠木制成。而樟林许多富商巨贾,大户人家,家中的桌床家具,多用南洋群岛出产的木材,如紫檀、楠木、柏木等高级材料。这些材料,大多作为“压舱底”之用,既可使船只稳重,且运回来就成为制造家具的名贵原料。但据史料记载,也有很大比例的红头船是在泰国修造的。

    商人重利,但交易大米过程中“获利甚微”,洋船主们于是就改运那些有利可图的货物,从南洋运回来的有象牙、珠宝等奇珍异物,犀角、肉桂等贵重药材,暹绸、胡椒、香料、番藤等特产,只象征性地运载点大米以备查询。南洋的高级木料,如柚木、酸枝、铁梨木等,也作为“压载物”而运进来。由潮汕运往南洋的有潮产的陶瓷品、潮绣、雕刻、蒜头、麻皮、菜籽等,还有从北方转来的人参、鹿茸、兽皮、丝绸等。这些货物,在南洋各地很受欢迎,获利很厚。这些货物中,还有一种潮汕人的情感产品——菜脯。清末年间,饶平高堂“老裕盛”货行,用特制木桶内垫竹叶盛装菜脯,乘 “红头船”漂洋过海,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销售。当然,还有茶叶、柑桔等土特产。

你是本文的第96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0-05-24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