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潮阳与王翰 最新 图1张
    

    王翰是元朝末任潮州路总管,那末元朝潮阳情况是怎么样呢?

    元朝建立之后,为巩固政权,派遣忠于他们的官员来管理。张弘范请授陈懿为招讨使兼潮州路军民总管,其弟忠、义、勇三人为管军总管。此后为巩固统治,朝廷除派蒙古人来地方任职,如泰定年间派也先海牙、至正年间派熊按摊不花任潮阳县达鲁花赤(即监县,位在县尹之上),也派汉人官员如袁天汉、曾鲁山等来任潮阳县尹。至正十七年(1357),熊按摊不花始于潮阳县治筑土城以加强防卫。凤山人吕养(举遗逸,授巡海宪佥)也在凤山巨石上镌刻“自古山寨”也显示边防巩固建设。

    至正六年(1346)冬,朝廷分十道出巡,周伯温持节东巡至潮阳,查察吏治、刑獨、民情、辟荐等。时周任广东佥事,他来后写了《行部潮阳》诗:潮阳壮县海之贲(氵旁),海上风涛旦夕闻。遗老衣冠犹近古,穷边学校久同文。卤田宿麦翻秋浪,楼舶飞帆障暮云。声教东渐无限量,扬清便欲滌朱垠。

    周伯温诗中描述的是元朝开国以后几十年相对安定的景象。诗描述那些从中原移民而来的人保持固有文化传统,从语言举止到衣着服饰都近古人风格,所谓“海滨邹鲁是潮阳”!就教化而言,潮阳宋时在县城建文庙崇祀孔子,庙在宋末景炎年间毁于兵祸,元朝县尹崔思诚重新建起文庙以扬儒学儒风。元朝时也张显弘扬张巡、许远双忠精神,在宋代所建灵威庙毁于战乱,县尹袁天汉与不愿仕元的赵嗣助合力筹资重建起来,邑人、元吉安路龙洲书院山长刘应雄撰写了《灵威庙碑》,歌颂张许爱国精神、精忠气节。元惠州路总管府从官徐来特撰《报德堂记》,高度评价造和平桥的高僧功德在“子产之右”,以之呼唤济世助人精神能得发扬。正是有一系列努力才有诗中描绘的彼时潮阳精神风貌。同时由于几十年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才有诗中农、盐、渔、商业欣欣向荣景象。

    元朝海上航运、渔业仍十分发达,在海门莲花峰钟南山有元朝至正年间的“宁海将军石”、“镇海将军石”等三处巨大石刻,称三将军石,渔民将石作为海神供奉,祈望船行海上、海不扬波平安扬帆。在至正年间,棉城龙津(前溪)港口建庙祀天后圣母直接寄望海神林默佑航。值得注意的是此地是练江出海处,从中可见内河连海运输业之发达情景。

    元朝在潮阳影响较大的是潮州路总管王翰,他在潮阳行踪是元朝末年政治一面镜子。王翰,字用文,自号友石山人,祖籍灵武,为西夏人,赐姓唐兀氏。其高祖武德将军、祖父及父亲均袭千户职。王翰16岁袭父职,官至朝列大夫、江西福建行省郎中。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一月福建右丞陈友定平潮州,推荐“有能名”的王翰任最后一任潮州路总管。鉴于潮州十三年战乱,他提出“轻赋简刑”以利百姓休养生息。他以文教为首事,派人来潮阳东山祭双忠、大忠(祀文天祥)祠,拓文天祥《沁园春题潮阳双忠庙》词碑并题跋广为印行,派潮阳名士戴希文执掌韩山书院。

    王翰上任数月后之春日,与戴希文等人来潮阳写《登东山》诗,诗中有“万里山河带夕阳”和“读罢残碑(文天祥词碑)一慨慷”句。在《游灵山寺》诗中又有“马蹄明日知何处”句。在东山方广洞石上他题刻“棲云”、东岩题刻“白牛岩”、“云关”与篆书“垂云”。从他的诗句与题刻透露出其心境:眼前面临“潮州五路”、“水旱相继”、“山崩川溢”。虽说揭阳棉湖寨陈君宝与彩塘吴子安聚众攻潮阳等地被击败,陈遂、金元佑被平定,但“盖此义兵四起土崩瓦解之势成矣”。如今乾坤难以扭转,又不知何去何从,彷徨不安!这在他后来拒明朝征辟所写《自决》诗中的“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得到印证。至正二十八年明军大兵压境,他为使百姓免受战乱苦痛,不备战守,弃官浮海而去,使潮郡和平地改朝换代。

你是本文的第82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2-10-21
作 者: 陈创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