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外马路 一部开埠史 最新 图1张
  
    外马路曾是汕头最边缘的马路,它西起老城中心小公园边的商平路,东至聿怀中学,接三让路,与民权路、同益路、博爱路、新兴路、大华路等相交,全长3公里。

    未有“外马路”,先有“碕碌路”。明嘉靖年间,在现在的天后宫(老妈宫)至碕碌(张园内街以东)一带,海面上浮积起一条东西走向的沙脊,人称“沙汕头”。后来,随着汕头埠在此形成,沙脊之上辟建路道,便有了“碕碌路”。汕头开埠后,“碕碌”相继建成洋楼和学校,西方多个国家先后在此设立领事馆,来往洋人众多,故俗称“番仔街”。后来“碕碌路”延长扩大,1924年铺筑成完整的马路,称“外马路”。1946年“外马路”改称“中正路”,解放后恢复原名;1967至1975年,“外马路”改称“东方红大道”,1975年再次复名。

    很长一段时期,“外马路”曾是汕头的政治文化中心。沿街建筑风格古典,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既有像救济院(现为市中心医院)、适宜楼(现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旧址)、伯特利堂(恩典堂)、香园、成园(德国人别墅)、镇园(我国著名科学家侯祥麟故居)、市政府大楼、光天戏院(新华电影院)、圣若瑟堂(天主教堂)、番仔球楼(洋商会馆)、锡安礼拜堂(市西堂)、存心水龙局、福音医院(现为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国银行(现为工商银行)、西南通大饭店、邮政总局大楼、株式会社台湾银行(现为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海关钟楼(现为海关关史陈列馆)等典型的西洋建筑,也有如存心善堂、天后宫(老妈宫)、岭东同文学堂(现为市外马路第三小学)等地道的中式建筑。

    据记载,法国驻汕头领事馆、俄国副领事馆设立于1860年,荷兰国驻汕头领事署于1864年设立,德国驻汕头领事馆设立于1873年,这些国家的驻汕办事机构均设于“外马路”。另外,汕头日本神社旧址(原为德国领事馆)位于现在的市文化馆(原图书馆),是日军侵华又一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如果将这一系列旧建筑串起,“外马路”俨然是一幅壮丽的汕头开埠历史画卷。

    然而遗憾的是,文化的自卑同样在这里得到体现,创造力的自负往往以丢失“从前”为代价,承载着城市初始信息的“胎记”许多已消亡,而幸存下来的大多则已残败。就在我们热衷于城市改造,为重造新城而欢欣雀跃时,请别忘了,我们的城市也正在遭遇割裂文脉、丧失个性的悲剧。城市的历史文化常常是依据老建筑来表现的,失去老建筑,城市将失去灵魂皈依。面对一座座老建筑的“非正常死亡”,我们除了愧对先人,未来我们将拿什么向下一代讲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你是本文的第116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3-01-03
作 者: 邓忠庭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