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九村的彩瓷工艺主要是粉彩,也称软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传统技法。早在乾隆年间,这种技法就由江西景德镇传入九村,当时,各个作坊都有模仿其图案和技法,但都比较简单,纹饰有“四季花”、“八桃五福”、“五果”及“鸳鸯蝴蝶”等象征着吉祥福寿的图案。也有较为精致的绘画山水、人物、动物、锦地开光和博古等图案的纹饰,这些器物都是高圈足的荷叶式盘和碗,足部都绘画青白相间的海水波浪纹,由于构图简单,工艺也缺乏精炼,到了后来,随着洋彩和新彩的相继发展,便逐渐淘汰。1884年(光绪十年),潮州枫溪人姚华创烧的小窑彩取得成功,很快推进了潮汕彩瓷业的向前发展。

    到了1919年,潮梅镇守使刘志陆在大埔开设潮梅瓷厂,从江西景德镇招来大批工匠师傅和潮汕籍工人,以传、帮、教的方式,带动潮汕籍工人学习水彩、油彩、新彩、喷彩、刷花、贴稿等彩瓷先进技术,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之中,潮安籍有苏植筹、余岳勋、陈宏阳、张若眉、李佩文;饶平籍有沈建初、沈筑初等人,后来,潮梅瓷厂倒闭,他们又回到各自的家乡从事彩瓷事业。1939年,潮汕沦陷,大批彩瓷工人又迁回大埔,同时也迁入高坡、饶平九村、石井等地。这时候,潮汕的彩瓷业就以九村和石井两个地方为代表,其生产的圆器和琢器,艺术精湛。其中,沈建初、沈筑初兄弟二人最为突出。

    沈建初、沈筑初兄弟都是饶平县三饶镇人,早年学习国画,后来转学瓷器绘画艺术,师从谢云圃、许秋云、谢锐等人。大量作品中,有“三英战吕布”、“水漫金山寺”、“野猪林”、“踏雪寻梅”、“骑驴探亲”、“携琴访友”、“福禄寿”、“麻姑献寿”等风尘三侠。笔墨纯熟,挥写自如,富有海派的风格。

    九村窑场的彩绘艺术,为什么有很大的魅力,能够使顾客认识到工匠所创作的艺术意境和价值观念呢?因为他们能够在生活实俗中,体现出共同的语言,对人的音容笑貌,动态风姿,神情传递,深入细微的观察和描写,以景物来烘托气氛,以动物作为道具的匹配来表现人的身份和情绪。例如:高士舍前立白鹤,侠士肩上站苍鹰,游子赶考望鸿雁,樵子砍柴有鹌鹑,更夫田头配八哥,渔夫垂钓画翠鸟,状元伴月吟诗词以及“清官配青竹,忠臣配铁梅,昏君配紫藤,奸臣配芦苇等。”

    上述产品反映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潮汕彩瓷业的辉煌,以及潮人的文化习俗。

你是本文的第97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9-04-12
作 者: 洪锦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