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开始,中原文化在潮汕地区才得以迅速地传播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有大量的官民土庶相继来潮。如唐高宗年间,在平定泉州、潮州间的“蛮獠啸乱”后,陈元光及其率领的5600名府兵、123员将校合共58姓,都留了下来,立籍漳、潮两州。终唐一代,有常怀德、韩愈等十几位京官贬谪潮汕。这些频繁入潮的中原人,直接地把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带到潮汕地区,使之迅速地传播开去。时至今日,潮汕地区有的民风民俗,仍然保留了许多隋唐时期中原文化的遗风。
    潮乐与唐代大曲演奏风格相似。潮州音乐特别是“十大套曲”的演奏顺序是头板(先慢后催)——考拍——三板(快催),也即慢——中——快;而唐代大曲的演奏顺序是排遍——虚催一滚遍——歇拍,同样也是慢——中——快,可以看出潮州音乐与唐代大曲的结构和演奏风格十分相似,这说明潮乐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隋唐时期中原文化的影响。
    潮汕工夫茶以其煮法考究、茶道细致、富含哲理而闻名。考潮汕工夫茶,沿袭了唐代陆羽所创的喝茶之遗风。《潮嘉风月记》云:“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
    以前,每逢新春,潮属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贴上秦琼、尉迟恭的肖像作为守门神,用来驱鬼避邪。这一习俗源自唐代。唐太宗时,因秦琼、尉迟恭两人(后用他们的肖像)能驱除泾河龙王的鬼魂,使他们不向唐太宗索命。自此,民间以秦琼、尉迟恭为守神,取代原来的门神郁垒、神荼。
    元宵夜潮属各地有燃放花灯、观赏花灯之习俗。据传赏灯俗,汉时已有,但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正式在元宵夜燃放花灯始于隋代。可见这一潮汕民俗是由隋代的中原文化沿化而来的。
    农历三月十九日为太阳公生日,潮人有用面条和红糖等祭品祭拜太阳公之习俗。太阳公生日实际是古代祭拜日神生日的中和节,而据《唐书》记载,中和节是在唐德宗亲自提倡下兴起的一个节日,说明这一习俗创自唐代,随后传至潮汕。
    农历六月初六的亡灵过桥是一种饶有异趣的祭祀民俗,在潮汕地区十分流行。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唐太宗游地府与刘金进瓜的民间传说衍化而来的。说明这一潮俗也受到了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的影响。
    在潮汕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在饶平县的农村,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楣上插上榕树叶、竹筅等物,以保平安。这一习俗也是源自唐代。相传唐代黄巢起义军中有一将领曾教一位农妇可于元宵节时在门楣上插上榕树叶,可免遭兵祸,平安无事。元宵节那天这位农妇照他说的去做,果然平安无事。后人争相仿效,遂成习俗并传到潮汕。  

你是本文的第1159位读者
来 源: 《潮汕风俗人文探究》
作 者: 蔡金河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