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铃医,亦称“走乡医”或“走乡药郎”。相传始于宋代的铃医李次口,世代相沿,倾囊相授,铃医奔走乡间,救治民众疴疾。他们始终恪守着“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之教诲,妙术施治,求取薄利,屡化沉疴恶疾,深受群众所信赖。 时代需要应运而生 唐代韩愈贬至潮州上表曰:“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暑热,湿气交蒸,疫疠为害,向被称为瘴疠之区。在缺医少药的岁月,病患者心急如焚。“走乡医”遂应运而生。 这些“走乡医”大多数是家传师授精心专研,遂得真传,遵从古训,济世益人。他们有的肩挑药囊(篓),悬挂葫芦;有的背个药箱(篮),手摇铜铃、串铃或弹拍竹鼓;有的铃医还慢步呼喊治病用药及介绍用法及疗效,如民国时期,澄海樟东一带常有“走乡医”穿街过巷,呼喊着“剑波丸,专治腹痛、腹泻、食积伤脾;双剑铜青膏药,专治疔疮瘰疬,拔毒生肌,着贴就好”等。澄海莲阳有位“药郎”挑担药筐边走边喊:“涂藤头,板蓝根,猫毛草,井底,火甫水食,凉血解毒药效好。”叫卖声抑扬顿挫,令人动听。这对缺医少药的乡村群众生疮害病及时医治非常方便。 医术精湛扶伤救急 铃医为便于群众预约购药,居多有按时定点的奔走路线,无论寒冬腊月,炎夏酷暑,栉风沐雨,头顶烈日,戴着竹笠,脚穿草鞋,跑遍山寨渔村,百姓听到铃鼓叮咚,欣然迎出,招呼门口。铃医则掀开药囊,逐一介绍,对疾选药,时令用药、缓时药、紧时用。有神曲茶、牙痛散、六一散、喉痛散等等。任人选购备为家用,深受民众的欢迎。 清代康熙年间,澄海鮀浦大井乡出了一个铃医林俊荣(俗名林含铃)。他幼承师授,医术精湛,妙术治病,百姓都尊称为含铃仙。他头戴竹笠,脚穿草鞋,肩挑药囊,手摇含铃。常年奔走于潮安至饶平一带乡间、村寨,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有一天,他夜宿隆都陇下“马宫”,时刻想着不知何时才能终止漂泊不定的“云游”生涯。 这天深夜,他果然梦见有一老翁对他说:“当你来到肩挑药囊绳掉之地,就是你安居创业之所。”有一天,风起云涌,雷雨交加,他肩挑药囊走至隆都鹊巷卢厝,突然盛断囊掉于地上,老翁的梦话顿时涌上心头。他四处凑足银钱,置地在卢厝创设“长安堂”药材铺,按师传秘方精心加工炮制的“眼药散”、“食积伤脾散”疗效甚佳,遐迩闻名。280多年来,子孙繁衍了15代,多数继承药业。后人在卢厝建“俊荣公厅”,将“扁担及药囊”悬挂于栋梁之上,将“铜铃”挂在“长安堂”招牌上,以深表怀念之情。
|
你是本文的第195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9、6 作 者: 彭锦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