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社“五股笠”,是普宁西社乡的传统产品。《普宁县志》“对外贸易”条称为“普宁县历史出口名牌特产”。与该县的“潮汕抽纱”、“五峰绿茶”、“白马菜刀”、“树脚目药”等齐名。其主要出口地为东南亚各国,尤以马来西亚居多。20世纪90年代以前,汕头地区外贸部门每年都到当地订贷,成批定购,在汕头港出口。
竹笠,是遮阳和御雨用具,其创制历史悠久,周朝诗小雅《无羊》中就有“何蓑何笠,或负其米候”之句;汉朝《急就篇·三》也有“小而无把,首戴而行谓之笠”。由此可见,竹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规格有大有小,制作有粗有细。在潮汕地区,近现代造型有10多个品种,西社“五股笠”为其中之一,其直径45厘米,周边缠绕5条“笠甲”故名(内销以3股为主)。其特点是体积适中,坚实耐用。既能遮阳御雨,又可当扇子扇风,是野外作业的劳保用品,尤其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更为合适,故与锄头、浴布被称为“过番种田三件宝。”相传,清同治年间潮汕人到南洋种菜、种菸日益增多,他们每逢回乡探亲重返侨居地时,一般都要带几个自用或馈赠亲友。上世纪一些老华侨也有在当地以编竹笠为业的,但为数不多,今在马来西亚仍有其传人。“五股笠”的原料为绿竹、大竹叶和藤片。绿竹以黄凤竹为佳,大竹叶俗称“箭叶”,其主产地在今揭西县,藤片部分是进口的。制作工序是:把竹按篾片、笠甲、篾筋等的长度锯成片并削去其表皮(竹箐);二,破篾,篾条分上下二层规格,上层较细较簿,下层较大较厚,再逐条通过“剑窗”抽、修,使其厚簿均匀;三,在模具上先编下层,再在下层面上叠编上层;四,在上下层中间铺夹竹叶;五,穿“笠甲”,笠的周边用5条扁平的“笠甲”交叉向前绕,边绕边用“篾筋”穿透扎紧;六,藤编笠头,先编一粒约1.2厘米见方的“藤球”作笠尖,再用藤片从上而下密绕10圈后再向下疏绕2行而成。 近年,随着社会发展和雨具变革,竹笠需求量越来越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部门已经没有再来订贷,“五股笠”出口成为历史。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