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店,绝大多数为一家一店,有缝衣机一二台,师傅1名,助手一二名。裁缝师傅,顾名思义,既能量体裁衣,又能开机缝制,既是时装设计师,又是制衣操作手。他们大多为城镇人,以裁缝为职业维系一生。但在一些农村中也常有个别人从事此业。尽管那个贫穷的年代人们不怎么讲究穿着,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服装的款式也多少出现一些变化。如上世纪50年代流行青年装、中山装、列宁装和西装裤等,60年代则流行海军装 即军官服 、喇叭裤等,70年代出现牛仔裤、百褶裙和全套西装等。很多裁缝师傅均能与时俱进,适时掌握新潮服装的裁剪技术,以适应广大顾客的要求。

    裁缝店,每年有两个旺季,一是春末夏初,二是秋末冬初,直至春节前夕。每逢旺季,裁缝店门口顾客络绎不绝,他们 女人居多 有的结伴同行,有的携儿带女,一进店就冲着裁缝师傅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装那个装的,裁缝师傅则不慌不忙,一面笑脸相迎,一面平心静气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大多数顾客都凭自己的经验带来适量足用的布料,夏天有白洋布、花布、的确凉、香云和丝绸等布料,冬天则多为斜纹布、华达呢、灯心呢、羽毛料之类,其颜色显得较为单调,主要有蓝、黑、白、红等。凡来缝制衣服者,裁缝师傅均用一条布拉尺量其胸围、腰围、臀围和脚、手等部位的尺寸并记在笔记本上,再用粉笔在布料上标明顾客姓名,同时约好取件日期。此外,对于那些不明自己或孩子衣服的用布量者,裁缝师傅则先给予量体测出用布量,然后由顾客按量买布付制。每年春节前两个月内,可以说是裁缝店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潮汕各地有青少年过年必穿新衣之习俗,家家户户都要为孩子添制新衣,即使家穷也不例外;二是寒冬在即,一些中老年人急需添制棉衣御寒保暖。因此,每年自农历11月份起,手提各式布料的人接踵而来,有时竟然在裁缝店门口排起队来。

    像这样遍布城乡的裁缝店,尽管大多数在制衣工艺上尚处于大众化水平,但服务周到工价便宜,因而很受人们的欢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潮汕各地制衣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香港、台湾成衣的大量涌入,使成衣市场倏然变得十分活跃,临街时装店如雨后春笋地开张起来,各色男装女装童装琳琅满目缤纷多姿,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选购那些潇洒漂亮得体适穿的衣服,使凭证买布裁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因此,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地裁缝店便已风光不再,旧时那种门庭若市的热闹情景也已消失。

你是本文的第106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01-20
作 者: 方礼豪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