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抒怀展新貌 工整平仄话楹联 会社组织 图1张

    每年春节前夕,潮汕人家都会在自家门户柱上贴对联,这种俗称为“春联”的就是楹联。楹联,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朵芳馨的奇葩,它是用精炼优美的偶句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雅俗共赏而又独具特色的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宝贵遗产。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楹联在濠江区得到广泛推广,且从创作到书写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门艺术。楹联习俗也成为城民间文化活动的一道靓丽景观。
    律诗文化抒情寄怀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1700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楹联始于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悬挂于门上,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今天所见的春联。
    濠江区楹联文化盛行由来已久。无论文人墨客或平民百姓,都有撰联、书联、征联、讨对、赠联的传统,代代相传至今。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的青云禅寺周围至今仍有清代知名学者姚翰、张国栋、俞旭明等书法墨宝的摩崖石刻100余题。清代便有当代楹联的手抄本传世,其遣词造句多有地方特色。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在此游山玩水、嬉笑怒骂,茶余饭后,以楹联为楔子,抒情寄怀。如清代蓝辞青、陈青瀛、梅继三等都是撰写楹联好手。在现存的宫庙祠堂等古建筑仍可见到名联名作。民国以后,一些爱国志士借楹联激发群众的爱国情怀,如当地巡司埠体育场华表对联:“百炼此身成铁汉,千磨其志复金瓯”、“可以煅成百炼身,朝斯夕斯,如剑在淬;未曾回复九州土,日誓月誓,恐髀之生”,语句之精炼,气势之雄浑,足以召唤千百万抗日民众。
    楹联习俗盛行已久
    濠江楹联习俗由来已久,逢年过节都能看到众人围坐征对楹联的热闹场景。出生在达濠街道赤隆社区的林则林是一名楹联爱好者,回想起孩提时,每到春节等节假日,村里总会组织楹联征对的擂台,经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要是来得晚,基本上无法抢占有利的位置,只能站在外围观战。看着长辈脱口而出一对对工整且富有诗情画意的楹联对子,林则林深深被吸引了,慢慢也喜欢上楹联。濠江楹联创作活动经常化,楹联爱好者不时聚会组织吟诗作对,交流切磋,陆续有专集、专刊出版,也涌现了一批楹联好手。
    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林则林告诉记者,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属格律文学,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上下联是密切关联着的有机整体,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中。
    正因为濠江区有楹联文化生存的土壤,使民间的楹联创作人才辈出。至上世纪70年代,濠江区成立了廊西诗社等民间楹联组织,出版《绿窗》等楹联刊物。目前濠江区成立了楹联学会,并设立楹联艺术活动中心。濠江区赤隆社区居委会自从2000年以来,每逢春节都面向社会举办大型征联活动,附近区县不少联对高手应邀参加活动,气氛浓烈。
    传承保护形式多样
    产生于民间文化环境的楹联习俗,千百年来一直被“正统文人”视为“笔墨游戏”而难登“文人正史”。及至近代,已逐渐式微。濠江区文化馆馆长吴著彬告诉记者,近年来濠江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传承发展楹联这项特色传统文化。
    “濠江区新春征联活动”如今已成为濠江的品牌活动,每年春节前夕,濠江楹联学会就会组织区内的楹联专家和爱好者开展研讨,整理出新的楹联上联,然后发布上网征联。每次活动发布,都会收到海内外楹联爱好者的楹联对句作品,进一步提升濠江区“广东省楹联之乡”的知名度。除此之外,濠江区还开展“每月一会·濠江联谜”、“联谜进校园”等活动。在暑假期间还邀请楹联专家开设楹联免费培训班,为推动楹联进校园、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培养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传承队伍。同时,濠江区还把各重大节日活动的楹联佳作编制成刊,使楹联的创作与应用得到更大发展,楹联文化和习俗得以更好传承。

你是本文的第960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7、25
作 者: 李德鹏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