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50年代中前期,是小公园的黄金时代。在那时,市区人口很少(据《汕头大事记》1953年6月30日公布,市区人口是230414人),马路上不但汽车少,连自行车也少。在马路上摆摊设点,根本没有什么城管、交警之类人员翻筐踢担、收管理费或罚款的事,正是在这种宽松环境中,小公园成了小摊小贩卖零食的乐园,也是他们谋生的空间。所卖的零食,不但小孩喜欢,也受大人的青睐。 在永和街口李益大一侧,长年有一对老夫妇制作“糖扣”。用一个小铁锅,放进红糖或白糖熬成糖浆,倒在预先撒了面粉的木砧板上,事先在墙上钉一块大竹板,上面有一根竹钉,把糖浆绊在竹钉上,趁热把糖浆不停地拉、绊,不久,糖浆变得松脆、膨胀,再切成块,每块约拇指头大,卖1分钱。有时加进炒花生米,搓成直径约1厘米的长条,切成约5厘米长小段,卖2分钱,生意相当好。不过,这种东西吃后很容易上火,加上我又目睹他们的制作过程,所以很少光顾它。 到了夏天,天还未黑之时,沿百货大楼到李益大前面,一溜排上十来摊手工制作雪糕的摊子。工具很简单:一个筒形木桶,套进一个白铁皮筒形桶,制雪糕的原料就在铁桶中。夹层放入碎冰,用一根竹片插进小筒,不停转动小筒,不久,雪糕就制成了,用各种大小不同的杯或威化锥形杯,现卖现装,1分钱就能买。 煎虾米笋粿、韭菜粿。一部小四轮手推车,上面放一个平底鼎,预先蒸制好的各种粿品堆在平底鼎的一边,另一边下面有一个小火炉,现买现煎,每个2分钱。这车走街串巷叫卖,东西便宜又好吃,卫生条件较好,我最喜欢吃。 身背一个小木箱,用广州话叫卖南乳花生的,削菠萝、青皮梨的,卖甘草鸟梨、橄榄的,卖糕烧蕃薯的,几乎什么都有,它们成了上世纪50年代小公园交响曲一个个的音符。这些小买卖人,不少身有绝技。如削青皮梨,削皮时沿梨的纵轴一条条削下,削成后外表很美观;卖南乳花生、甘草橄榄的,哪怕你住在三楼,只要叫住他,把钱从窗口丢下,他就会把你要买的东西包得很结实,准确地从街上抛到窗口,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令人赞叹…… 可以设想,因为此类零食非常便宜,它们的利润自然也很低。据说,整天叫卖,也就是几毛钱的收入,倘若天气刮风下雨,生意就做不成。不过在当时,要“养活”一个人,每天仅需一毛多。从中我们也可以见到这些小摊贩生活的艰辛。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