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祖先在发现茶的药理作用后,就开始利用茶叶。但茶叶成熟有季节性,采摘受地域限制,且新鲜的茶叶不易保存,久而久之,容易腐烂发霉。 人类用茶,最早是从咀嚼茶树鲜叶开始的。从这种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生煮羹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餐菜的记载,见于《曼子春秋》,说的是春秋时,曼婴在景公时,身为国相,饮食节俭,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以外只是嗜好饮茶。 到了三国时代,就将采来的新鲜茶叶用米膏制成饼,经过烘烤和晾晒,成为可以长期保存的干饼。饮用时,将干饼碾成细末,再煮作羹饮。将新鲜的茶叶制成饼茶,可以说是制茶工艺的开端。 到了唐代时,这种制作工艺逐渐改进完善。到陆羽作《茶经》时,他根据饼茶的外形色泽,将饼茶分为8等,可见当时的饼茶制作已十分讲究。这时,除饼茶外,还有粗茶、散茶、末茶等。后三者是在饼茶加工过程中筛选分离出来的,大部分的散茶都是名茶。散茶是,种蒸青后不捣碎、不拍饼、用烘干的办法制成的散叶茶,在唐宋时已很多见。另外,这时的蒸青、炒青技术也已成熟。关于饼茶、粗茶、散茶、末茶等,在陆羽的《茶经》中都已经提到,不过当时以饼茶最为珍贵。 唐代之后,制茶技术不断发展改进,唐宋年间,随着宫廷需要的增大,进奉贡茶已成为一种风尚。贡茶的兴起,为茶的制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宋代的制茶方法与唐代基本相似。宋代的茶类中,片茶、散茶已十分丰富。片茶实际就是唐代的饼茶,不过因为宋代制茶技术更为先进,制成的饼茶小巧玲珑,饼面图文并茂,尤其是贡茶的饼面,呈龙风图样,观之栩栩如生。这种茶称之为龙凤茶,被宋徽宗称许为“龙凤团饼,名冠天下”。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小龙团,这种小龙团可以说是龙风茶中的精品。一斤重的小龙团,可值黄金二两。然而正像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所说,黄金易有,但茶不可多得,可见这种小龙团茶的可贵。 唐代和宋代都以制作团饼茶为主,但是发展到后来,团饼茶的制作呈过分精细的趋向,宋代之后,散茶代替饼茶,在茶叶制作中占了主要地位。 到了明代,茶农逐渐意识到团饼茶耗时费力,而且浸水榨汁后有损茶叶的色泽香味,因此,改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这一举动特别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一道朝廷诏令,使蒸青散茶代替蒸青团茶大为盛行起来。杀青技术由蒸汽改为烘青、炒青。同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这些基本茶类已经出现。到了清代,乌龙茶的出现,与以上5大茶类一起,构成我们今天所饮用的6大基本茶类。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