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经历国内军阀混战、日本侵略者的践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38年。期间,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于潮剧有所促进,30年代广东相对和平期也有过短暂的繁荣,而1939年潮汕沦陷后则为潮剧衰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粤东为龙济光(袁世凯系)、陆荣廷(桂系)及陈炯明势力的军阀混战,社会无甚变革。潮剧仍如清代后期,演出以赛会娱神为主,到东南亚潮属华侨聚居处演出的比前为多。受清末戏曲改良风气影响,继《林则徐》等戏又曾演《秋瑾》(《徐锡麟》)、《打孚其》、《袁世凯》之类,但小市民趣味的《镜中缘》、《青草记》、《双驸马》等才子佳人戏则甚为风行。民国十一年(1922年)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潮州人之盂兰会》记述:白字,“乃其地儿童所演,男女趋之若骛。唱作有次,颇堪悦目。按所有戏本,乃编于广州不第秀才,字句清晰,韵调合度。至其服装,与京班无异;旦角之髻,则如上述之大后尾,或蓬头为多。”王永载《潮州民间戏剧概观》则说:“各班主持人多能投机取巧,随时代演进而改换剧情,布景堂皇,服装华丽,演唱认真,算是潮剧中之最精彩者,放夙有正统剧之称。”“白话剧运动未流入潮州时代,潮州戏剧也与各地戏剧同样保持着它的古典形态,剧本内容多以忠臣孝子烈女节妇……为主题,间也有演些才子佳人一类的戏,驰名的如《陈三五娘》(又名《大难》)、《三笑婚姻》(既取唐伯虎一段韵事编成)……等。这个时期的剧本,多是传袭的,很少有创作的勇气。”“舞台装置,除挂着两幅绣着花朵(或山林鸟兽不等)的布幕外,更在这布幕中间挂着—幅竹帘。”“音乐及歌唱的节拍是极柔和的,极少象京戏、广州戏—类激越的音调,这可说是潮剧之所引为特异的地方。演员动作与表情是极拘谨的,许多动作都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往往引起观众的厌恶。面部化妆与服装头饰也很严格,潮剧往往以服装新颖作为吸引观众的广告,其对服装的重视可想而知。”(1940年《广东文物》下册836~840页) 1919年5月4日开始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运功,促进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打垮了陈炯明势力在粤东的统治,接着北伐革命形势高涨。1927中经过起伏曲折社会动荡不安以后,革命浪潮时起时伏,只在陈济棠统治广东几年中,潮州曾有几年相对稳定时期。潮剧受文化思潮和政治形势影响,有所变化和反映。1925年革命高潮中曾组成潮音梨园工会,有两次经济罢工并组织剑光、剑影剧团;大革命时期有过《请命从戎》和《上海案》(五卅运动题材)上演;共产党领导的大南山根据地,曾有赤花剧社组织,上演过《平江潮》等戏。 作为文化形态,“五四”新文化对潮剧影响是普遍的。王永载《潮州民间戏剧概观》记述:“在白话剧运动流入潮州时代(民国八年“五四”运动以后),当话剧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时代,潮剧也受其直接间接的影响,这时期除演古装戏外,渐渐向话剧的剧材及演出方式模仿,这时期的剧材是相当丰富的,而且有尝试创作的勇气。最驰名的是《群芳楼》《绛玉掼 》……等,描写色情的氛围极浓。演出的形式比前较为自由,可以说是罗曼蒂克的。舞台布景比较讲究,一废以前的布景,另以硬景(完全模仿话剧的布景)代之。乐具方面则仍旧,不过曲板方面足进步多了,而且有许多新创的曲板产生,驰名的如《群芳楼》—剧,扮主角二舍的老丑名叫亚倪所唱的《群芳楼》曲板,比前解放得多了。这也可见形式是怎样随内容的变更而变更呢。演员表演也比较没有以前的拘谨呆板,服装化妆也倾向现代化了。” “在国产电影流入潮州时代(民国十五、六年前后)。这时期剧材多采自国产的电影名片,最早驰名的是《孤儿救祖》。潮剧对于电影片的采用是经过—番改编的工夫,然后再和以曲板制成歌剧方式演出。当剑侠神怪电影流行的时期,潮剧也多采取此类剧材,以博厚利,如《火烧红莲寺》之类。为了剧材的关系,所以在舞台装置方面不能不变为复杂些,电光、水景、火景等等这时也被搬到潮剧舞台上来运用了。及后名片如《姐妹花》《渔光曲》《都会的早晨》《空谷兰》《人道》……等也被搬上潮剧舞台上演,而且都用歌剧的形式演出。姑勿论演出的技巧如何,但编剧确曾费—番心思的。这时期演出的形式,音乐的节拍,以及演员的动作与表情等,与其说比第二期来得进步,不如说渐趋向解放的程途为当。” “五四”运功到抗日战争爆发十多年间,潮剧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在海外的潮剧中心(曼谷)形成,从曼谷到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网点和从曼谷到暹罗各州府演出点纵横交错,30年代曼谷耀华力路五、六家戏院同时演潮剧,形成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批有名的编戏、教戏先生涌观,在暹罗—批知识分子参与编撰剧本,谢吟、苏醒寰等有志改良潮剧的编撰人员还成立组织——青年觉悟社。音乐唱腔形成曲牌联缀与板式变化的综合体制和编曲、作曲的制度,林如烈等成为名作曲先生。不少演员成名,如丑行的方溜、阿倪、谢大目、洪妙等;生旦为童伶饰演,艺术生命短促,在捧角的风气下,也有扑目旦、楚兴、胶蚤以及稍后的郑广昌、李梨利、吴松声等一批。 演出场所由神庙戏台进入戏院,以卖票作商业性演出为主,也仍有应聘在土台、庙台和搭棚演戏的广场演出,潮剧艺术由粗到细。汕头市和各县城,先后建有戏院,如汕头的大观园、桃园、新观、高升和大同游艺场,潮州的天仙、光华等。 抗日战争爆发,潮剧也为抗战作宣传。《潮州民间戏剧慨观》记载:“自七七展仟神圣抗战以后,潮剧虽一部分仍保持着固有的作风,但亦有一部分以抗战为题材,倾向于光明的前路。他们将陈旧的形式装进了前进的内容,故近来编了几出较有意义的剧本,如《韩复榘伏法记》、《卢沟桥纪实》……等,虽然尚属幼稚,但总能跟着时代前进。”还记录了“利用潮剧旧曲板填以新意识的歌词,选择数阕介绍”,如用王金龙板唱“还我河山”“沉冤六十年”,用桃花过渡板唱“新十二月救国歌”等等。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艺人星散,—些艺人流落暹罗曼谷;正顺、三正等班则到山区苟活,多数戏班解体。1940年太平洋战争打响,1941年暹罗等东南亚国家先后为日本侵占,多数潮剧班社也散班。1943年潮汕特大旱灾,饥荒地区较广,《潮州志》载:“沦陷饿死者日凡四五百人,”“往往有—村人口损失过半者。”潮剧遭受空前浩劫。 1945年日本投降,复员后社会经济尚未得稍为恢复,接着内战的烽火又起,潮剧班社仍处于萧条状态。国内只剩下正顺、三正、源正、怡梨、玉梨、赛宝、—步升等十二个剧团,其中有四、五个还是半农半艺的团体。国统区物价飞涨,1947年汕头部分潮剧艺人曾组织工会,谋求改善福利待遇,曾于中山公园九曲桥开会罢工,但一闪即逝。在泰国,1946年泰国潮剧艺人曾建立有三千从业人员参加的潮剧艺员协会,意图复兴潮剧,但因经济尚待恢复,潮剧也不能兴盛。 1948年新编纂《潮州志》有辑《潮州戏剧志》分卷计划,萧遥天曾撰《潮州戏剧志稿》。1948年住香港部分潮州籍知识分子参加“方言文艺”问题讨论,潮州方言文艺组把潮剧改进问题列为重要议题,至1949年分别在《组报》、《文汇报》等大小报刊发表文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潮剧改进提供了一些舆论准备。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