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为祝贺潮州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潮州城南的几个后生兄会聚在家伙巷尾关爷宫前,由杨家春泉,排行老四,大家叫他四叔的油漆师傅指点,用榕树枝叶、火炭筐缚了一头“成狮”,狮头上用废电泡作眼睛,圈了色彩,这“成狮”就栩栩如生了。趁着节日,后生兄在附近街巷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舞狮活动。锣鼓一响,狮子一舞,左邻右舍,男女老少,纷纷开门出来看热闹,好不高兴。 舞狮活动成功,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于是,在老杨四叔的倡议下,有的出钱,有的捐物,凑集了好多布料、竹木、铅线、丝纸、色粉、油漆等等。由老杨四叔义务扎起长龙来。大约用了半年时间,缚成一条红艳鲜活、怒目张牙的巨龙。这条十米左右长龙分六节,首尾各一,中间四节是龙身,有龙必有珠,方能珠引龙舞。龙珠是由大小篾片编成通花状内外双层圆球。外珠直径约30公分,内珠直径约15公分,中由特大号铅线串连紧缚,连接在二米长木棍一端,珠内还缀着小铜铃,当木棍一挥动,双层龙珠就各自旋转,发出叮当响声,煞是趣味。 接着是选派舞龙人物,培训舞蹈动作,协调锣鼓配乐。舞龙分二个梯队,每队七人,以备轮番更换。执龙首的是孔武有力的糖豆方师傅三妹;举龙尾的是灵活机敏的菜贩松彬;舞龙珠的是会跃能跳、善翻筋斗的茶行儿子益章;执龙身的有阿辉、姿娘、阿槐、阿泰、锡麟、郑基、甜弟、丰海等人。读小学的少年们也来充当锣鼓手。另请鸿祥伯协助老杨四叔进行培训操练。那时,行铺和居民捐赠了几面横披锦旗,旗上贴着吉言祥语,请几位爱热闹的姑娘担当旗手。这样,一支舞龙队伍已成规模。 1951年春节,舞龙队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展。除了在城南一带向居民们拜年外,还向有助捐的行铺拜年,向管辖本地区机关单位拜年,整整闹了三天。 1952年春节舞龙队继续活动,并添置了一些灯笼旗帜之类。这一年活动之后,龙衣拉裂,龙头破损,色彩退旧。况只有6人舞动的龙,老杨四叔总觉得不够气派,老杨四叔便在原龙形态基础上缚出新长龙来。新长龙从10米加到14米;从6人舞动增至8人操作;将绯红改为蓝绿主色;龙身又多添4只踏着八宝的脚;龙首又比原的高昂威风;外凸的眼珠用灯泡装入,头里安下干电池,机关一按,熠熠发光;张开的嘴巴露出四个大犬牙,舌头在嘴中一伸一缩。无论它出山、入水、戏珠、回游、卧伏、纵跃、翻滚、穿腹、搏击、腾飞,都活龙活现了。从此,这支舞龙队在潮州参加许多节日庆典。游行队伍每到一处,围观的人水泄不通,鼓掌声、喝彩声不断。好多单位或商铺特地为龙队燃放长长爆竹,让舞龙队作精彩表演。 1953年后,舞龙队改舞鲤鱼,一鱼一人,服饰统一。舞鲤鱼四人穿金黄武侠装,舞鳌鱼(龙头鱼身)一人穿大红武侠装,鲤鱼舞参加县举办的文艺汇演,获得极高评价。但这些鳌鱼及鲤鱼道具太笨重,操作的人难于得心应手。幸好城南这支自发性的舞龙队被文化馆重视了,特地派专人领导,并另请开元街糊料铺林盛记做道具。新道具玲珑剔透、轻巧美观。舞蹈起来,鱼翔水中,头摇尾摆,嘴巴张翕,眼睛闪烁,真教人叹为观止!鲤鱼舞吸收各家步法,最后摸索出整套路数:过江、逆水、食萍、穿戽、戏莲、降涂、追恋、比目,以至跳龙门、鱼化龙等等,再配上大锣鼓,惟妙惟肖,精彩极了。同年,舞鱼队接连参加汕头地区、省、中南区文艺调演,在筛选中连获嘉奖。 1955年又被中南区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文艺演出。国庆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怀仁堂观看,并博得热烈掌声和美誉。参加北京演出这五人现都健在。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