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庵埠是潮汕平原的一个大镇,位于潮州市南端,毗邻揭阳、澄海、汕头市区。庵埠镇古称龙溪都,置于北宋元丰(1078—1085年)之前。先达林熙春有言:“龙溪以网络群流得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龙溪都从揭阳县割归海阳县,称“割龙归海”。 庵埠在韩江西溪边,紧靠鮀济河,北宋时还是滨海地方。徽宗(赵佶)大观四年(1110年),庵埠开始有郭姓来此定居,创立郭陇乡,随后杨、陈、王等诸姓也来此定居。到了南宋淳熙年间,已经创立了不少乡寨,那时这里尚属海滨,海水延伸至桑浦山脚,在浮聚成陆的地方,高处为埠,低处为陇,周围各乡以定居者代族为名,称薛陇、刘陇、马陇等等。后来经济发展了,各乡集中在黄陇集市,该处有一白云古庵,故名为庵埠。那时已有海船在此停泊,从湖头至水吼桥一带,均是泊船的处所,有咸鱼踏头、盐踏头等古代码头旧迹,但集市却在庵埠。在湖头附近现已成为低洼田的地里,曾发掘出埋在泥里的古船、古钱和茶叶的残渣。《潮州府志》说:“庵埠集百货之舟,如蜂屯蚁聚。”到宋代末年,庵埠以南的海滩也已成陆,成为鮀浦盐场。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四年(1220年),潮州水军移驻鮀浦场“以扼海道”,就是控制进出庵埠的海船航道,直至明代,庵埠湖头乡附近还有造船厂,为府宪建造兵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了台湾。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宣布广东的广州、江苏的松江、浙江的宁波、福建的泉州为对外贸易港口,同时设粤、江、浙、闽等四个海关。粤海关成立后,在广东沿海设了6个总口,潮州府属的海关总口设在庵埠,至今庵埠仍保存着雍正八年(1730年)设立的“庵埠海关地界”石碑。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苏州建立潮州会馆,乾隆帝南巡时,专门赏赠居住苏州的潮商,足见潮商之实力。 乾隆年间,陈美是航运贾商,常贩运物资于潮州和苏杭之间,常到灵隐寺捐款,在损题簿上错把一十两银元连笔写成“千”,引起方丈和到此微服出巡化妆成“员外”的乾隆皇帝注意。传说在闲聊中陈美向“员外”感叹“营运过程一路关卡重重,关关要税,生意难做”。乾隆便笑称合作生意,并声明不出钱只出字,写了“天子共商”四个字,并告诉他制成一面黄旗挂在货船上。自从有了“黄令旗”之后,陈美的货船没有人敢收税而财源滚滚成为巨富,并在家乡买地建下豪宅。如今庵埠镇大鉴管区西畔下埕大榕树旁的“大厝内”,建成的三进二火巷、一后包一前埕一花园有99个门户的大院。当年乾隆皇帝书写“天子共商”的四个大字赠给从事航运业的庵埠人陈美府第还保存完好。 庵埠港在郡城(潮州)南六十里,地当海、澄交界,实为海、揭、潮、澄四县之通市,商贾辐辏,水陆交通,有梅溪直通沙汕头而出外海。乾隆年间这里成为一大港市。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吴越八闽之舶,时挟资来游,丛聚日众,移通判以驻其地”。庵埠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商贸港。其出海口溪东港仍保持繁荣景象。“舟辑停泊,若蜂屯蚁聚”。庵埠东面梅溪码头“商贾舟辑辐辏”。而庵埠与内地交通,除沿梅溪上潮州外,还借助中离溪“内河西北通揭阳地美都北炮台,东北达海阳上莆都彩塘市诸处。”此时的庵埠实为“海(阳)、潮(阳)、揭(阳)、澄(海)四邑商贾辐楱,海船云集,逐日市”。当时潮州、樟林、东陇等处货物均“来在梅溪”,汕头及别埠物米谷也“兼时来庵”。港内各乡驳船、挑夫云集,船载肩挑,分运“内洋乡村”。庵埠港到了清代前期,在庵埠港内停泊并征税的商货船有“往上海黄白糖船,往潮阳木排,往琼州铁锅船,往达濠、蓬州、鮀浦装零星木头的货船,还有出口和进口装豆麦各货的福建东都船。此外,还有往潮阳各地渡船,往潮揭小货船、钢桩船等。可见庵埠是颇具规模的,然而,从道光末年始,庵埠所处的韩江下游双溪口一带,淤积日渐严重。经多次疏浚,屡浚屡塞。庵埠的地理优势逐渐丧失,位于20余里外的沙汕头(今汕头)便代而起。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