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学生祭孔礼俗 最新 图1张

    祭孔礼制是从周代的祭祀之礼演化而来的,公元前480年(孔子去世后隔年),鲁哀公开始祭孔,并称孔子为“尼父”。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猪、牛、羊)祀孔子,并诏诸侯、公、卿、将、相至郡,先谒庙而后从政。刘邦不但开后世帝王祭孔之先河,而且开了后世帝王令地方长官上任前先谒孔庙后从政之先河。汉明帝刘庄于永平二年(59)下令“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这是国学郡学祭祀孔子之始。此后,历代帝王或身临或派员到曲阜和太学祭孔。久而久之,祭孔形成一种国家礼制行为,并规定每年旧历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上丁)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这就是“丁祭”。此后,祭孔典礼逐步正规化、程式化。
  民间祭孔历来十分普遍,虽然民间祭孔的仪规没有像国祭、郡祭、县祭那样严格。但各地民间祭孔则各俱特色。在潮汕地区,小学生入学第一天,要举行“进孔门”仪式。这天一早,家长要做一大碗有猪肝、豆干、芹菜、大葱的杂汇汤给要上学的孩子吃,有的地方还要蒸煮一条鲮鱼。其含义是猪肝、豆干的“肝”、“干”与潮语的“官”,“葱”、“芹”与“聪”、“勤”谐同音。不外希望孩子学而优则仕,而且聪明、勤勉;吃鲮鱼则期望孩子聪明伶俐;另“鲮”潮语与“龙”同音,也有期望孩子能鱼跃龙门,将来出人头地的意思。
  吃过这道菜后,家长就带孩子到学校或私塾。古时学校和私塾都供有孔子的灵位和画像。学生到校后,先到孔子灵位前供一盘“明糖”,然后焚香敬拜孔老夫子,请求至圣先师收为弟子。自此,孩子就算进了孔门。然后来到教室门外,先向老师鞠躬,进入教室,再把“明糖”均分给同学们,表示进了孔门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友爱同窗。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爷生”的日子,学生要到学宫举行祭孔典礼。这天一早,城内各校学生身着整齐的服饰等候在学宫门外,等县太爷率文武官员祭拜孔子完毕后,再在老师带领下由学宫东侧的“金声门”进大成殿,在殿内孔子塑像前一字摆开,由司仪老师唱礼,然后师生一起唱《孔子歌》,唱毕行三鞠躬礼,礼毕由西侧的“玉振门”出学宫。另外,也有由父母、长辈带孩子来祭拜孔子的。有的在学校开学前来,有的在孔子诞辰时来,还有的每月逢初一、十五前来。拜孔的祭品一般是糖葱、花生、糖果、水果。也有带一捆生葱、芹菜、蒜(祈求孩子能算术),有的还备有三牲、发粿。
  民间祭孔的目的一是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敬;一是祈求孔圣人能庇佑孩子勤奋好学,将来学业有成。

你是本文的第1352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7-09-04
作 者: 吴爱珊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