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澳岛忠魂陵,是清代戍台澎烈士安息地,是一处著名景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忠魂陵有一个亭子,名叫望鲲亭,是当代汉学家饶宗颐先生题写。他还撰写了一副亭联:环海扬风舳舻千里,归魂瘗旅袍泽百家。关于亭名“望鲲”的由来,县博物馆原馆长柯世伦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望鲲浅释》,对望鲲一词作了解释。他引用了《辞海》有关“一鲲身”的释条,还引用了庄子《逍遥游》有关鲲鹏的记述。然而,我总觉得望鲲一词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余味无穷,也许与哪一首古诗有所关联。
最近,我翻阅近代诗,读到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元夕无月》: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丘逢甲是台湾省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割让我国领土台湾给日本,受到台湾人民誓死反对,丘逢甲在台中市率领抗日义军血战二十余昼夜,弹尽援绝,不得已离台内渡。《元夕无月》写于1898年,距作者离台已有3年之久。这首诗从望月、到想月、到寻月,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台湾的深情怀念。 《元夕无月》一诗中的“鲲洋”一词,注释为“指台湾海峡。台湾南部有七鲲身、鹿耳门两个海口,以海涛著名,是台湾的名胜。这里以鲲代指台湾。”很明显,这首七绝最后一句,作者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用鲲屿直接当作台湾。月是故乡明,丘逢甲巴不得一夜飞渡台湾海峡,回到故乡台湾。这可见其思乡之切。 饶宗颐先生学识渊深,他一定读过丘逢甲这首《元夕无月》。因此我想,饶先生的“望鲲亭”三字,应是从丘诗中“渡鲲洋”点化而来。鲲即台湾,望鲲即眺望台湾。南澳忠魂陵的望鲲亭,含意何其深啊!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