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时期,不但潮阳和平一带的话剧活动甚为活跃,在两英、谷饶、铜盂、贵屿、海门、井都、棉城、峡山、关埠、成田、沙陇等地的演出也相当活跃。据不完整统计,当时全县各地共有话剧演出团、队35个。地处半山区的两英地区,由当时分布在古溪、古厝、高堂等小学的地下党员教师曾鸣(总负责)、钟萍洲、钟廷明、叶协等串连组成了联校的话剧团,其成员均是这几个学校的进步师生,曾上演了《大刀队》、《东北人民一惨剧》、《麒麟寨》等一批反映抗日题材的话剧,在两英墟、高堂、古厝、古溪一带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地处沿海的井都神山乡校,在当时的地下党支部负责人陈焕新、李琼君的领导下,组织女生参加话剧队,为当地群众演出《送郎上前线》、《孔雀东南飞》等一批话剧,而当时要发动女学生上台演出还要跟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某些人的封建落后思想作斗争,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女生党员郑碧华因其母不肯让她上台而把她锁在房子里,几天不让她吃饭,还抓了她的头往门上碰撞,但她顽强不屈,在演出的当晚,仍想方设法逃出来参加演出。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潮汕部分地区仍有话剧的演出。如谷饶的有源、植基、启新三个小学,当时都有共产党地下党支部,在校董会的帮助支持下,启新学校在抗日时期就演出了吴祖光编的大型话剧《凤凰城》。抗日胜利后,有源学校就演出了曹禺编的大型话剧《雷雨》,由当时的校长郑文风(党员)扮周朴园,党支部书记范逊芝扮鲁贵,党员张海鸥扮鲁大海。还有其他一批独幕、多幕的话剧,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特别是《凤凰城》及《雷雨》两剧,给当地群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抗日时期潮阳各地有话剧演出的团体,由于是在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由进步师生组成,以“青抗会”的名义为掩护,因此,他们是坚持业余排练,边教学,边宣传。演出的时间多数是挑选节日或纪念日,或是学期末演几场,也有排练好后就演出的。舞台非常简易,一般都是由学生桌或群众的四方桌凑在一起,再竖上松木作为台柱,盖上帆布作为台顶即成。演出的服装,基本是向师生和当地群众借的,还有的是大胆从庙里脱了“老爷袍”来代替,道具也多数利用日常生活的用具,很少花钱去制作。演员的化妆基本是由当地学校的美术教师,或有美术专长的师生负责。当时演出没有电灯,就用煤油点的“汽灯”或“大光灯”代替,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演出的地点,除和平里美下寨乡校、南侨三校、两英联校的话剧团体,骨干较多,活力较强,能拉队伍到外地演出外,多数是立足当地,为当地群众演出,既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要,又起到宣传抗日救国的作用。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