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郑克琐归顺清朝,海禁结束。地处东南海隅的潮州地区重新获得生机,生产又得以发展,人民又得以安居乐业,新的人才也应时而出。郑大进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个。 郑大进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字誉捷,号谦基,又号退谷。揭阳县梅岗都山尾村(今属揭东县玉滘镇)人。父郑养性,字帅堂,号舜斋。郑养性积学笃行,博览群书,深究理学,潜心儒家经典,并“以文字教授乡里”,是个私塾教书先生。康熙十六年(1721年),广东督学惠士奇抵揭。郑养性以所撰《周礼注》和《春秋左传注》等书呈送。惠士奇向来崇尚经术,披阅之下,不禁称赞说:“开粤风气之先。”郑养性以一介乡村知识分子,而能得一省督学的称誉,可见其学识之非同一般。 郑大进正是在这么一个乡村间的书香人家,仰承庭训,吟诗谈史成长起来的。他聪敏足智,从小享有神童之誉。15岁得“补博士子弟员”,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翌年(乾隆元年)登进士。郑大进高科中后,并未授官,“无所遇而归”。乾隆九年(1744年)始被召进京都谒选。初授直隶肥乡县令,不久调署大名府同知。后因父丧回家丁忧,直至十九年(1754年)才起用为河间府同知。越年调任北运河务关同知。二十二年(1757年)升迁为正定府知府。因政绩卓著,于二十九年(1764年)被擢升山东济东道,先后署按察使、布政使。三十三年(1768年)迁两淮盐运使。三十六年丁母忧告假回乡,至三十九年(1774年)服满起用为浙江按察使,转任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越年调任贵州布政使。四十三年(1778年)任河南巡抚,转任湖北巡抚。一年后兼署湖广总督。最后,于四十六年(1781年)任直隶总督,授太子少傅衔。翌年十月因病卒于任上。年74岁。郑大进卒后,乾隆赐祭赐葬,御制墓碑,钦赐祭文,并赐谥勤恪。虽极尽哀荣,但正如后人所说他“办事干敏,具有经略,在当时督抚中,最为上所倚畀,惜未臻大拜,而遽薨逝,论者犹有未究其用之叹”。 的确,郑大进是清朝雍乾盛世中一位有才华、有经济头脑,而又很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他“凡经七省,遭遇盛明”;“旌节所至,率多建白(建议)”。所以深得皇上倚重,“累膺疆寄”,在各地任上都做了不少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工作。 首先,他精于治理,敢于革新。如,他在两淮盐运使任上,时“淮南煎波”,“所出纯杂不一,有上盐次盐之异”,但却无上盐、次盐之不同价格,导致商人只售次盐,民众待购上盐,“售既不行,待又不得,商民交困”,因而“鹾课(盐税)屡缺”。针对这一弊端,郑大进亲自“为之审辨盐色差等”,明确了安盐、梁盐二种价格,奏请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从而促进了盐业的发展,朝廷的盐税也得以征收。 又如,在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任上,郑大进见上缴朝廷的黄、白腊原来逐年上调,每年需8000多斤,此后合为数年一调,造成上调之年往往难以收足,而且一年内骤征,百姓也不堪其敛。郑大进察得实情之后,奏称黄白腊产地仅有辰州、宝庆二府,宜分年收购存储。并下令二府提早一、二年购买,存贮于司库,每年定期调运。终于“得旨如所请”,既方便转运上调,也有利于发展黄白腊生产。 在贵州布政使任上,郑大进了解到贵州仓库多储米粮,又没有一套出陈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仓中米多有霉变的。贵阳之称,正是阳光可贵之谓。陈米质差,新米又进不了仓,有关官吏竟长期不思解决。郑大进建准于青黄不接,各地缺粮之时,将历年仓库中的陈米,“平价借、粜”出去,然后于秋后“按一米二谷,购补还仓”。此后成为定例,使仓储多改为贮谷,减少霉坏之害。这无疑有利于粮食供应和储存,也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 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楚北宝武局铸铜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引起他的关注。宝武铸铜的原料全靠云南供应。按原有铸法,需以40%的高质料配以60%的低质料进行鼓铸。而高质铜料越来越少,几至无法供应。采购者在云南有时守候经年,严重影响了铸铜生产。郑大进经一番考察、核算,认为低质铜料价格每斤便宜二两多金,若以低质料鼓铸,去除杂质之后,其成品仍能与混合料等质,剔除出来的铜渣还可炼成黑铅以制作子弹。于是,他极力推行单纯采用低质料的新的铸铜法,使云南的低质铜料不致积压,又使宝武局节省了铸铜成本,还能充分利用副产品黑铅,增加了利润。 郑大进的治绩,还表现在他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任湖广总督时,恰遇钟祥、潜江、荆门、江陵等县河堤溃决。他当即查清灾情,据实上奏,陈明安陆、荆州二府,以湘江大堤为卫,堤防必须十分坚固。其中钟祥县—带江逼浪冲;潜江县—带,地洼沙积。此两处尤须重点加固,应根据地势高低,改筑月堤,以求永固。朝廷见其建议具体可行,即予准奏。后任直隶总督,还查勘了永定河。他见望都县的九龙河流经清苑、安州、新安,然后汇人大清河,直达天津海河,为京津之重要水道。但因久年失修,河床淤浅,水坝又不够高大,因而时有水患。乾隆年间虽曾疏浚,但不得法,“旋挑旋淤”。郑大进经多方征求士庶、水利专家的见解,了解到“坝闸不修,则水无所蓄、泄”之道理,遂上疏提出:“宜分段开挑,增筑闸座,以时启闭”的措施,获朝廷批准,并拨给建闸经费7万余金。郑大进“相度兴筑”,终于既得以疏浚,又使蓄、泄得宜,而且还可通舟楫,便民往来。 郑大进还十分体察民情,关切民瘼。他所施行的诸多善举,诸如“边徼(边界)积习疲敝”,他“加意抚恤”;“丁徭缺额”,他允许“通融顶补”;“轸念农人,俾平民耕种,皆有所籍”;以至“为民请命,祈雨应时”等等,的确不可胜数。他每遇灾害,辄采取措施,“赈恤之政,酌诸至当”。如在河南巡抚任上,曾遇“沁、洛暴涨”,仪封考城决口150丈。他一接到险情报告,即赶赴现场,安抚灾民,“督饬员弁竭力堵筑,役伏日不下二万人”。他见灾情严重,一面自请朝廷处分,一面采取“以工代赈措施,使灾民踊跃参加抗灾,既增大抗灾能力,又改善了灾民生活。而郑大进自己却因“日夕工所”,致足患湿症。第二年,郑大进任湖北巡抚,又针对武昌辖下之通城,地僻山阻,漕运十分艰难的实际情况,疏请以武昌兴国等7县每年漕运余粮“输于官”,以抵通城漕额,然后将通城漕额折合银款,分解各库,作为兴国等县漕运“脚价”等费用。这就解除了通城粮运之艰苦,兴国等县也无亏损,又方便于调剂粮米入库。在湖南,郑大进见地方官吏动辄借用库款大兴土木,修缮公署,深知此中缘由全在于有关官吏常从中图利,当即奏准“凡修署者,责令保固十年,不及限者自葺”,使各地官员对此有所收敛,“积弊顿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据载,郑大进“视吏民如子弟。行部所至,农夫走卒皆得直前白事”;“与属员言无严词厉色”。但对邪恶势力,却毫不留情。他到河南任巡抚时,恰逢黄光三传教湖北,延及河南,一时教匪活动十分猖獗。他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区别对待。对为首分子,应严惩不贷,“痛惩其始”;而对人教普通百姓,应视作受骗,属“愚民之无知,可恕”。所以及时严令缉捕为首者,依法究办,并向朝廷奏称教匪贻害风俗,应饬牧令及时处置,深得皇上嘉许。此后,“教匪事起,祸延川陕七年”,独河南不受其害,所以朝野都佩服郑大进有“先事之勇”。与此同时,他十分重视“教化”。他认为,“古者王道之行,成于教化;而风俗之厚,肇自师儒”。为此,他“所官之地,育爱士子”。他在正定府任上,即“修府志,建书院,立碑训学”。他亲自主持编修的《正定府志》凡50卷。他还在家乡倡建了梅岗书院,并亲为撰写了《梅岗书院记》。 更为难得的是,郑大进官阶不小,却不许乡亲仗势欺人。就在他授直隶总督之时,曾回乡省亲。他的家乡山美村与邻乡池厝渡村向来常因地界诸类事发生纠纷。山美村人想借用郑大进的权势压制池厝渡村。郑大进当即告诫乡亲:“强弱之不敌,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奈何修怨以累子孙乎?”郑大进的高尚品格和这富有哲理的话感动了两村村民,自此旧怨全消,和睦相处,成为千古美谈。 郑大进很有才华,主要著述有《爱日堂诗文集》,惜未付梓,故诗文多不传。还有《郑勤恪公奏议》,汇集了他的奏疏草稿,但也惜多不传。现存只有王先谦的《东华录》所收他在河南巡抚任上撰写的《开封得雨,河水骤涨,自请处分》、《拟藩库章程》两疏和直隶总督任上撰写的《浚保定九龙河》一疏。近抵贵阳,见贵阳名胜甲秀楼有其石刻诗《登甲秀楼》,该诗潮汕一带志书、文史资料均未录,特附篇末,聊以备考: 丙中春三月,岁旱破怒雷。 古者书云物,望气尝登台。 黔蛮夙反复,犹余万劫灰。 大化涵濡久,日月并昭回。 葱葱还郁郁,佳气东南来。 鳌矶拔地起,跨江阊阖开。 群山相映发,万壑纷追陪。 其下蛟龙宅,明月弄珠胎。 芳洲有杜若,相将毓陈荄。 虹饮饥且渴,蜿蜒雨风催。 我纵千里眼,游心骋八垓。 遐迩但一气,俯视如浮埃。 蜃楼与海市,顷刻生疑猜。 清空遽若洗,身疑在蓬莱。 昔过洞庭湖,仙圣景逸才。 岳阳亦新构,题名楚云隈。 波澜仍壮阔,南明水潆洄。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甲秀楼建于明万历年间,耸立在贵阳市区南明河中鳌矶石上,跨江拥堤,雕栏玉砌,卓卓风姿,备极娇妍。郑大进的诗,直抒其临楼极目,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宛若置身画图的亲切感受,可谓深醇谨严,气概非凡。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