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潮汕水井是潮人生命的源泉。自古以来,世人无不对水井怀着极其浓郁的眷恋之情。民间就流传着“离乡别井过暹罗”的俗语。我国散文大师秦牧先生就曾满怀深情地写诗吟故乡村头巷尾的水井。明·《澄海县志》亦载:拔贡李士桢(番禺人)有吟下“岭东饮水清且廉”的诗句,盛情地赞美着潮汕清冽甘甜的井水。
  潮汕水井历史悠久,开凿不计其数。据考古文物见证:宋哲宗(1086-1100)时,潮州盐官李前在澄海筑堤开井,于今溪南镇仙市村旁狮山上石刻有碑刻诗文:“筑堤开井易通津……增光更俟后来人。”开凿于宋绍兴二年壬子(1132)的塔山龙泉古井(又称佛井),水清而湃,饮之甘醇。相传清初澄海县令王岱品尝井泉沏鹊舌新茶,品评殊佳,挥毫赋诗赞美,有“鹊舌新煎水”、“鸿渐茶分品”的佳句。在“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随处可见清代开凿的水井,用井水烹茗,甘润心脾。清代,在樟林古港的天后圣母庙(现称为妈祖新宫)前露天广埕,常年置有大缶数个。专盛肩挑来的井仔泉水,绵恋故里的海外游子常特地备好瓶罐装满数瓶井泉,乘着“红头船”飘洋过海带往东南亚诸邦。据宋人潮阳林绂写的《潮州知州震峰彭公传》中称:宋元本六年(1083),彭延年在潮州知州任上时,发动潮人凿井三十六眼。今日在潮州市区太平路南段的郑厝巷口,还有一座“四眼古井”,潮人称为“四目井”或“古树井”。这个古井的挖凿造型真是巧夺天工。成为街巷一景,惹人驻足。井台护栏呈八角形状,台面是用手工雕塑四个洞眼的大块石板材,用灰砂浆凝紧覆盖在井面上。这四眼圆孔是专供居民群众用绳索拴紧水桶打水取用。既方便打水,又利于加盖防止尘埃污染。古井石壁嵌有“光绪五年重修”的石碑记。
  80年代,笔者参加广东省水源水质调查,深感古代潮人先贤的能工巧匠超凡人圣,对挖掘水井的构筑技术的确设计独特,防护设施完善,填装滤料合理,滤层安排科学,有效提高净水效果,反映了潮汕水井水质优良。据澄海县对1000口水井的构筑技术设施调查和抽样检验100口水井,水井结构有防止周围污水流入的井栏,井台四周倾斜,周围设排水沟以及时排除积水;井壁用砖、石块或贝灰砂井圈砌筑,内接缝严封,外周充填粘土层以防在面水渗漏;井底井壁下段不密封,以便集水,底层先铺河砂,从粗砂、细砂至上层的卵石块供作滤料。夏秋节雨量多,井水易受污染,而有的还加氯消毒,有的还在水井放养几条鱼,可是当投氯时往往会将小鱼毒死。调查中还发现,某些水中含铁量较高(有铁锈味)的地方,自行设计安装一个家庭小型过滤缸,井水通过滤料过滤澄清饮用。潮家还利用冬季水位较低之时,以梯子连接起来放下井底,掏洗井壁,挖去淤泥污物,垫换滤料,确保水源水质清冽。
  潮汕水井深受世人的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妈的神话传说。有的地主冬至要在水井贴冬节丸,除夕要盖井不汲水。正月初一人家自觉不上井台打水。初二凌晨,则由长者带着礼品前到井台祭拜,打上第一桶水,称为“开井”,然后就可以照常打水饮用。直至1914年汕头自来水公司在庵埠建造自来水厂竣工正式供水,潮人始饮用上自来水。
  今日,水井已将逐渐成为历史的见证。然而,“离乡别井”的这句史话,令海内外世代潮人铭记难忘。

你是本文的第1524位读者
来 源: http://stzy.shantou.gov.cn/in/invest/
作 者: 彭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