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公园是整个老汕头埠的标志,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小公园和中山纪念亭就成为了汕头埠商业旺地的代名词,笔者近期接触部分史料,对小公园由来、形成等进行探究。 汕头小公园:始于1926年的规划 汕头小公园之称,始见于汕头平平公司印制的“汕头简明地图”。此图刊印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下标记“The new plan of Swatow municipality”(汕头市政当局新规划),在安平马路与升平路中间,以黄色长方形标记,上书“小公园”三字。范市长即范其务,广东大埔人,民国十四年底(1925年)出任汕头市第八任市长,民国十六年底(1927年)离任。范其务等人虽然将升平路与安平路中间处命名为“小公园”,并标记为黄色,意为已建成,但从萧冠英接任后的一系列资料看,当时的小公园尚未建成,安平路、升平路等也未完全建成。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汕头官民一般将小公园处称之为“升平路圆周”,这也是汕头小公园第一个称谓。实际上,升平路圆周的形成,约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之间。萧冠英,广东大埔人,曾两次任汕头市长,第一次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初,任期仅短短四个月,而民国十六年(1927年)则再次出任汕头市长,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离任。萧冠英第一次任期虽短短四月,却重视道路规划,在当时让工务科绘制“汕头市改造计划图”。这一幅图中,升平路圆心尚未出现,此处仍是多条街巷交界处,福合沟也尚未填平。这也意味着,范其务任上才着手改造,最终出现了圆形区域。 小公园的前身:升平路圆心,五路交叉口 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的《汕头市市政公报》第三十六期,有一则由市长黄开山所写“批饬筑至圆周升平路边止以竟全功由”的批示。此批示写道“查安平路上段原定计划图案,系由居平路起至圆周升平路边止,该会既负赞勷政府建筑马路义务,自应勉为其难……所请筑至镇邦街尾六二号止一节,碍难照准,至负担该圆周拆让铺屋赔偿费办法……应俟届时再行由厅体酌情形,设法补助。”这一段是回复“安平路上段筑路委员会”的批示。可见一直到1928年,安平路仍然没有彻底建成,安平路上段(从今居平路到小公园一带)当时都是各类小街巷错综其间,因此才让沿街铺户成立筑路委员会推动。 而这一筑路委员会当时希望安平路不要修到升平路圆周,而是修到镇邦街尾(今镇邦街头1号处)。该筑路委员会上呈报告写道“……此力所未逮,碍难应命。查安平路原在镇邦街尾止,以外升平路口圆心,系属五条马路口,乃市政之建筑物,为全市公共范围。况本段在安平路全路路线仅得十分之二,安能负担至本市公共范围。” 这里说明了一个问题,升平路圆周虽在范其务颁布市政改造规划前后已经随着升平街改建而形成,但当时安平路上段还没连接到这部分。此外,升平路圆周,是“五条马路口”交叉处改建而成,分别是升平街、行街、顺昌街、打锡街、镇邦街。 小公园的交通功用:圆形交通岛 小公园前身升平路圆周的设计,也是基于国平路南北两段、升平路东西两段以及安平路而服务的,因此,当徐家巷(今国平路北段)、打锡街、行街、顺昌街等尚未拆迁形成新路时,汕头市政厅就已经决定设置这个圆周。“圆周”实际上是俗称,其实是传统道路交通设计的圆形交通岛。圆形交通岛主要是为了控制车辆行驶方向,保障行人安全,所以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通常种植绿色植物。这也是范其务参考了欧美等国家后,基于道路建设需要定下的交通方案,足以见得汕头市政厅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有都市交通规划思想。 而“小公园”开始替代“升平路圆心”一类的称谓,约从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这基本和小公园开始种植绿色植物以及设置喷泉、假山等时间相若。因为安平路上段修筑完成后,小公园基本成形,真正成为“公园”。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汕头市政公报》第六八、六九、七零期合刊有市长训令一则,内容为“训令公安局饬属督拆小公园篷寮并随时保护园内数目勿任采拆由”,内记载了成立小公园委员会组织修筑小公园,并写道“惟建筑费以三千为限在案,兹工程师业已设计绘定图则,昨并派工先往补树,日间即可开始建筑。现据监工员林汉杰报告,该小公园内,尚有一二篷寮不遵拆去……初植数目,亦宜设法保护……”从这一部分看出,1931年的小公园尚在建筑中,而且范围应较大,可以容纳“一二篷寮”。这些篷寮户是当时拆建安平路受影响者,因为家贫并且尚未获得补偿,只好置身于此,后来也被市政厅派消防队进行清理,让他们另觅居住处。 小公园的另一个秘密:以水克火,八方来聚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印尼侨商李柏桓在原番葛街地上建成了七层南生公司大楼,但是经营不善,不到一年便倒闭,随后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李柏桓将一至四层即百货卖场、中央酒楼卖给堂弟,而自己经营五到七层的中央旅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李柏桓倡议建设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一事也成为了极富商战传奇色彩的故事,包括传闻陈济棠手下年轻少将杨幼敏也为此事出谋划策等,杨幼敏素善谋略,与李柏桓同为梅县同乡,有此私交并不奇怪。 不过,小公园中山纪念亭的倡建,除商业考虑外,也有其传统堪舆意识暗合其中。一开始,升平路街心圆形交通岛设计喷泉,除了美观外,更有从化解安平路、升平路西段形成如“剪状路煞”所考虑。虽然当时民国市政厅已多次驳斥封建旧说,如到一些寺庙善堂焚烧“神方刻板”、禁止市内开展“醮仪”(宗教科仪)等,但小公园建设委员会多为周边商户所组成,毕竟也有囿于旧识者,认为“剪状路煞”属火,如果街心圆周只植树木,那便是“以木生火”,不利“商祺”。因此,小公园委员会在有限经费下(上文所述三千银元为限)还设置了喷泉,或是希望“以水克火”。 但南生公司开业前后,小公园由于经费不足,喷泉也成一滩死水,失于管理。南生公司东山再起时,与周边商户一同倡建中山纪念亭,除了对可能出现的竞争对手进行压制外,筹建此亭的一众商户也希望此亭可“化煞为吉”。但喷泉不易维护、费用高昂,转以“中山纪念亭”之名筹建,不仅更易得市政厅批准,更可在亭角装饰螭龙,此乃为龙子海兽,多少暗合“以水克火”之心理。此外,中山纪念亭更暗合“八方来聚”之义,老一代汕头人常谓小公园恰如“八脚蜘蛛”,这“八脚”其实就是八条经过小公园的道路,分别是升平路东、升平路西、国平路南、国平路北、安平路、行街、老潮兴街、延寿直街。 无论是否有堪舆五行暗自助力,仅因多条街路可通到此,小公园也必然人流密集,加上小公园在修亭后也便于众人玩赏休息,自然成了商业旺地。当然,除了周边商户“因亭而兴”,以最低价负责修建小公园亭的上海装潢社也是“因亭成名”,周边商户纷纷请上海装潢社设计建造了新骑楼,特别是安平路上段骑楼也多为此社所造。在安平路艺华照相馆骑楼下方,至今还保留着“1935设计装潢 上海装潢社”的字样,或许也是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影响力的另一注脚。 如今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几经风波仍在,但纵横商海的富贾早已离去。小公园变成汕头开埠百年文化缩影,到此驻足,每思及前人旧事,仍然让人深思玩味。
|
你是本文的第428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6、21 作 者: 许壁锋 文/图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