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潮汕,古塔并不罕见。城市中有塔,农村中也有塔;山上有塔,江河湖海边也有塔。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年代之久远、造型之优美、结构之奇巧、装饰之华丽,堪与其它种类的古建筑相媲美。 楼阁式塔曾是中国塔的发展主流,多见于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潮汕地区以楼阁式塔居多就不足为奇了。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 明代的塔存世较多 明代塔建筑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当地的立体构图。 在潮汕,现存的明代古塔较多。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的潮阳峡山龟山头的祥符塔,是一座高21.06米,七层八面实心的石塔。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的澄海上华龙田的田宝塔,初名文峰塔,塔平面六角形,五层,为仿楼阁式砖塔,高11.64米。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知府郭子章倡建的潮州凤凰塔(俗称涸溪塔),塔高45.8米,七层八面,石砖结构,塔尖3米高的铁葫芦,重达2万多斤。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潮安县江东镇三元塔,又名急水塔,这是因为它建在急水夹冲的鲤鱼山上而得名。塔为砖石结构,七层八面。建于明天启4年(1624年)的惠来文昌阁塔,砖石结构,贝灰夯筑,状为三层八角形,密檐式塔檐,高23米。 清代的塔保存完好 清代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各地在塔的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已经定型,潮汕各地造塔热情不减,现在许多保存完好的塔建筑都在清代建造的。 三饶文明塔,清代《饶平县志》载:塔分七层,高五丈,底层周围六丈五尺,厚六尺八寸;门宽三尺二寸,用青砖条块砌成。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塔为空腔,于藩为塔题联:“文光已授青藜杖。科第朕绵报士心”,祈望饶平子孙后代继承先贤,知书识礼,辈出人才,文运昌明,命名文明塔。位于汕头金平区下蓬鸥上村腾辉塔,俗称鸥汀塔,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鸥汀乡检讨辛昌五等人兴建。塔的平面为六角形,共7层,这座楼阁式古塔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其塔上加塔的建筑结构为全国罕见。普宁洪阳培风塔,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知县萧麟趾倡建。位于惠来神泉港口南面的玉华塔,为七层八角状实心塔,建于清乾隆年间。揭西河婆河婆塔,建于清嘉庆年间(1805年),塔高28米,七层八角,全由青砖砌成。
|
你是本文的第83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2、11 作 者: 陈楚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